东晋顾姓的源流与分布
在各类史料里有迹可寻的顾氏后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支:(1)顾显;(2)顾荣,这两支都是顾雍的曾孙;(3)顾和,他是顾徽的四世孙;(4)顾众,是顾悌之孙。这四支都是顾向的嫡系后代。尽管这些支派游学为官也曾经离开故乡,也都没有真正离开以今天苏州为中心的江南老家不过毕竟已经是不同派系,所以发展的历史也略有不同。
一、顾野家族
顾野是顾雍之孙,顾氏的第二十二世,字大同,后更名顾预,是顾济少子。他早年跟随叔父学经艺,深受赞许,被认为是顾家的后起之秀,曾经做过建武校尉和文成将军。顾野之子叫顾显,字孟著,曾经当过晋散骑常侍。有子一人顾炯。顾炯字汉公,东晋时候被执政大臣桓温举荐为内史加奋威将军。其子名叫顾盛之。
顾盛之字子恭,又名顾愿。顾盛之素有文才,被晋命为著作郎修订国史。有二子,长子平叔、次子颖叔,各类史书皆无详载。平叔、颖叔时已近东晋末年,此二子已经是顾氏第二十六世了。
二、顾荣家族
顾荣,字彦先,其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丞相顾雍,父亲当过宜都(治今湖北宜都)太守。顾荣秉承顾氏宗族的传统,生性聪颖,史称“神机朗悟”。弱冠之年就被征为吴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
晋灭吴之后,搜罗吴地人才,顾荣与陆机兄弟一同入洛阳,被时人称为“三俊”。他一生担任职务较多,曾经先后当过郎中、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当时正逢西晋八王之乱,皇帝弱智无力,八个藩王就趁机先后作乱意欲问鼎,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西晋灭吴后,江南世族被北方世族视为亡国之余受到歧视和监视,所以当时南渡避难的北方贵族颇存戒心。面对这种乱世,当时的很多精英都很消沉,甚至借酒浇愁,发出了“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如此绝望的感叹。可正是在这种普遍认为势已不可为的局面下,顾荣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艺术,尽力为百姓和朝廷减少损害。
起先,赵王伦击败了淮南王允,大肆搜捕其旧属意图报复。这些被捕的罪臣们就按法律送到了当时主管司法的高级长官廷尉顾荣那里。赵王新胜,权势嚣张,严惩其仇敌正是趋炎附势的好机会,但是顾荣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却秉公依法而断,保全了很多无辜受牵连者。这一做法不仅赢得了时人的尊敬,也在意想不到中救了顾荣本人。
一次,顾荣在与同僚的宴享时,正准备品尝美酒佳肴。不经意中发现台下准备烤肉的仆役相貌堂堂,却一副饥肠辘辘、垂涎欲滴的样子。主人感到很失体面,非常恼火,顾荣却不以为意,亲自割了烤肉给那个仆役吃。众人问其故,顾荣说:“哪有终日烤肉却不知肉味的道理!”当时的风气是非常讲究门第等级的,不要说低贱的仆役,就是出身低微的官员也未必有机会与顾氏这样高贵的士人共餐。所以顾荣的行为应该是对当时门第观念的一种颠覆,体现的正是儒家所主张的仁爱之心。
不久,赵王败亡,其敌对势力的军队大肆捕杀当初追随赵王的官员,因为顾荣曾经是赵王之子大将军司马虔的高级助理长史,被捕获后等待处死。幸运的是当时负责行刑的督军将领竟然是当初烤肉的仆役,此人感顾荣之恩就多方努力,最后使顾荣获得了释放。
接着,齐王司马冏控制朝廷。齐王久闻顾荣之名,就征召他为大司马主簿。顾眼见齐王跋扈、朝纲败坏,知道齐王必不能长久,为求避祸,只能终日酗酒佯醉不理政务。后来朝廷下令讨伐司马冏,顾荣参与其中,终于消灭了齐王的叛乱。顾荣也因功受封为嘉兴伯、转太子中庶子。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八王之乱愈演愈烈……眼见晋在北方已经难以有所作为,顾荣决定返还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
这时最后一位起兵的东海王司马越聚兵徐州,在他的逼迫下顾荣又被征召为祭酒随军。此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大军南下,西晋苦苦抵挡,实际上江南成为唯一的后方;但是南方各族人民反抗也很激烈,江南一带烽火顿起。虽然与西晋朝廷不无矛盾,不过江南士人仍然忠于晋朝,他们也明白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敌北方蛮夷铁骑,所以决定助晋稳定后方。
由于江南世族在南方的实力至关紧要,割据广陵的小军阀陈敏也想加以利用,于是就任命顾荣为右将军、丹阳内史,希望效法当年孙氏割据江东。顾荣久经危局,深知处世之道在于恭逊自勉。陈敏残暴,欲对于不服从自己的士人加以杀戮,顾荣就利用其意图称霸江东的心理婉言劝告说“当今局势动荡,异族入侵、朝廷衰微,正是将军建功立业之际。您雄才大略、兵强马壮,百姓对您无不翘首期盼。但是周围很多地方仍然未能收服,将军若能够施以仁政、宽容冒犯您尊严的士人,必然能成大事。”说得陈敏喜悦难已,大加任用江南地方的士人集团。其时,陈敏最信任甘卓,将精锐兵马多交付甘卓带领,但是甘卓并非一心跟随作乱。顾荣见机,认为平乱机会到了,就劝说甘卓道:“大丈夫处世当立功名。如果江东之事果然可为,自当努力成全;不过据我观察陈敏无才无略,而且其子弟骄奢淫逸,肯定不能成功。若如此,将来朝廷腾出手来平定江南,我们的头颅就会被王师装在盒子里传首洛阳。这不仅是涉及自己一人的性命更会辱及子孙万代。希望您早日考虑!”甘卓等人深以为然,于是联络其他忠于朝廷的力量,在次年起兵反击陈敏的叛军。战斗开始后,陈敏在江北发兵数万,但是顾荣早有准备,撤走了江上的舟船并烧毁了桥梁,使叛军无法回军渡河。叛乱本来就不得人心,加上退兵无望,叛军顿时发生哗变,陈敏之乱于是就平息了。因为顾荣以智谋取胜,所以被史书称赞为“挥以羽扇,其众溃散”。事后,顾荣返乡,仍然被朝廷委以侍中之衔。
这次战役意义十分重大,西晋末,北方战乱已成燎原之势,晋的力量被迫南迁,以求生存,于是江东就成为晋王朝的大本营。不过因为晋统治阶层主要是来自北方,初到江南没有任何基础,而江南世族大姓对于这些外来者的定居是否会损害自己利益持观望怀疑态度,各族又以顾姓为首所以顾氏的取舍将会对立足未稳的东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顾荣为首的顾氏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处于生存危机之中的晋王朝。
此时,司马睿出镇江东,他就是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久闻顾荣功绩和忠诚,所以就以顾荣为军司加常侍,常伴左右,顾荣因而威望愈重。顾荣也常利用上司的信任实现自己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抱负。一次,司马睿宠爱的郑妃得了重症,司马为她求医祈神,致使政务荒废。顾荣就向他进忠言:“在古代周文王、武王和周公父子三人圣贤,可谓才略过人,尚有文王废寝忘食、周公无暇沐浴的故事,因为他们知道国家大事不可一日偏废,否则祸事会立即来临。当今是衰乱之世,外有强敌、内有乱臣,您本应该效法古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诸如整军经武礼贤下士、安抚流民这些事情都等着您去做呢!”提醒他不可因私废公并向朝廷举荐了一批贤良士人。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顾荣卒于任上。司马亲临哭丧尽哀,欲表赠顾荣以嘉慰其身前功绩,但碍于朝廷惯例没有开疆拓土重大战功者不得受封公侯,时人深为惋惜。顾荣家乡的地方长官吴郡内史评价顾荣一生功绩道:“当初陈敏作乱,占据江东,纵容其族人党羽割地裂土,对抗朝廷地方士庶受尽欺压。顾荣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置生死于度外,联结忠义心向朝廷,终于剿灭叛贼。他手无一兵,亦未费国家一钱,兵不血刃、人民安定,使江东财富民众得以尽归朝廷,国家也得以保全光复的基业。自古以来,功大不过如此!”实际上顾荣的功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世说新语》里曾记载了一段著名的对话:晋元帝司马睿刚过江时曾经别有深意地对顾荣说:“寄人篱下时时让我心中惭愧啊!”顾荣知道元帝对于江东世族的意向没有把握,赶忙跪下奏道:“臣子我听说王者以天下为家,因此才有商王迁都耿毫、周天子定鼎洛邑的壮举(这几次迁都使商周国势振兴)希望您不要以迁都为意!”一千七百年以后的杰出历史学家陈寅恪对此这样评述这次谈话的意义:“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议既成,南人与北人勠力同心共御外侮,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局面由此决定。”此时正当西晋覆灭、永嘉南渡之际,也正如上面的评语,幸亏顾荣为晋保全了江南的完整,才使司马王朝等南方政权又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江东民众也免去了被蛮夷铁蹄蹂躏的厄运。从这个意义讲,江南的后来居上,与顾荣这位顾氏的杰出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顾氏子弟也以其才华报答了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朝廷也感念这位功臣,追赠顾荣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晋元帝登基后,终于追赠顾荣为公,并赐食邑。顾荣的事迹载于《晋书》本传。
顾荣生平简朴无华,唯一的喜好是听琴。他死后家人置琴于其灵堂之上,其生前好友张翰来吊唁。见此情景,抚今追昔,不禁痛哭。哭罢上床抚琴,弹奏一曲。曲罢人离,在场者无不动容。
顾荣有二子,长子顾毗、次子顾畸。
顾毗,字于治,祖父顾裕、父亲顾荣。顾毗因是长子,继其父之职为晋散骑侍郎,东晋第四个皇帝康帝时官居光禄卿。生有一子,名悦之。
顾悦之,字君叔。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帝问其发白之故,悦之妙对曰:“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足见其才学机敏。悦之原是中军将军、大都督殷浩属吏,后殷浩因军败遭贬黜而死,悦之力排亲故劝阻,独自上疏为殷浩申诉,时人因而义之。生一子名恺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今常州,晋时下辖无锡等地)无锡人。顾恺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当时的大贵族也是后来淝水战役时候的宰相谢安非常推崇他的作品,认为是有史以来空前的佳作。顾恺之画画有个怪癖,画成以后,其中的人物往往都没有眼珠,这种样子可以保存多年。人问其故,他回答:“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
顾恺之曾经自述,“身体里痴黠各半,两相中和正好持平。”因此时人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其实这哪里是痴,分明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率真好奇之心,也正因如此,顾恺之的画才能够保持创新进取,取得绝代成就。
顾恺之在六十二岁时去世,他所著文集及《启蒙记》在他身后流传很广,其绘画更加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杰作,可惜其作品真迹已经无存仅有《女史箴图》摹本存世,但已是公认的绝代珍宝了。
顾恺之详细事迹见载于《晋书》本传。生有一子,名玄;玄,子承贞,父子事迹皆不详。顾氏的这一支后人失考,从得姓祖顾余侯开始,顾氏传到顾恺之时已经是第二十五世了。
顾畸,字子复,为顾荣次子,晋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生有二子,分别名顾台、顾咨。
顾台,字象三,曾经当过中书舍人;有子一人,名思远,字前图。顾思远是有名的寿星,梁朝天监年间已经112岁,做过朝散大夫,据说活到120 岁才去世。
顾咨,字询九,官至司隶校尉。有子二人,叔隆、安申。叔隆之子顾汶时已经是唐初了,他做过唐的少府监,这一支传到其子顾衡时就史籍无载了。
三、顾和家族
顾和,字君孝,是三国时吴顾徽的嫡系四世孙。其曾祖父顾容(字季则)是三国吴的镇东将军、荆州刺史,祖父顾相(字和辅)做过临海太守,父亲顾谦(字公让)曾经出任晋的平原内史。顾谦有子二人:顾和、顾崇。
顾和两岁丧父,童年时就有好名声,他的同族叔父顾荣曾经向别人夸口,说他是“吾家麒麟”,预言“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当时顾氏族内掌管家族事务的宗人顾球也是声名很盛的士人,顾荣却告诫他说,“你必须努力进步,君孝已经超过你了”当时,国内身份最高贵的太原王氏成员王导主政扬州(今天南京一带),顾和与之相遇。应对得体,不卑不亢,深受权贵们的赏识。
王导当时是执政宰辅,有一次派八部从事到各部门办理公务,顾和随往,回来时几位从事都议论各部得失,只有顾和没有作声。王导惊异,问他有没有听说什么?顾和回答:“您执掌国政中,宁可使网漏吞舟,何能凭传言风闻去从严治理事务?”王导频频称善。
不久,顾和出任司徒掾,正逢东海王为出任长水校尉在挑选能吏,顾和被选为主簿,成为东海王的高级助手。永昌初年出任为司徒左曹掾;太宁初年(公元 323 年)王导的兄弟王请顾和做他的主簿,加太子舍人车骑参军、护军长史;等王导主政扬州时又成为王导的别驾。顾和所历的各任都得到其上司的一致称赞,由于这些上司多为晋重臣,这些经历自然为顾和日后的仕途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本。顾和就这样一直做到散骑侍郎、尚书、吏部司空;并被郗鉴请为长史、领晋陵太守。
咸康年间(公元 335~342 年),顾和官拜御史中丞,负责纠察百官,尚书左丞戴抗利用职权贪污金钱数量巨大,顾和据实参奏,朝廷于是依法惩处了贪党,史书称顾和此举使“百僚惮之”。
古代是礼仪社会,礼节仪规具有规定社会等级秩序的功能,体现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古代为了一些今天看来是无关紧要的礼仪细节酿成重大政治变故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古代官员不仅是执行者,还是教育者、规划者,这就要求官员具有相当的学识修养,特别是六朝是世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世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经艺,也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熟知和应用。顾氏是江南最古老的世族,在这方面拥有优势。顾和就把这种优势运用于政治生涯,以此作为报效朝廷的途径。
由于东晋王朝是西晋王室覆亡后残余的势力南渡建立的,所以对于旧的典章制度残缺很多。甚至连皇帝冠冕上应该有多少冕旒、该用什么质地都不知道,而选用了珍贵但俗气的珊瑚、翡翠等质料。因为东晋总是以自己是华夏利益文明的继承者自居,而贬称北方为野蛮的夷狄,在当时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礼仪都错了的话,王朝的合法性就会受怀疑。对此顾和引经据典,奏称冕有十二旒而且应该用玉珠连接,晋成帝接受了建议,终于去除了一块心病。另外一次皇帝为了感激自己以前的保姆,就想用朝廷的嘉奖功臣的办法来奖励她,朝臣一片唯唯,只有顾和据理反对,认为私恩不可替代国法,认为君主举动将为天下垂范:还用汉灵帝使其乳母为封君以至朝政混乱的例子来规劝。皇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顾和先后任职为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和尚书仆射,此时顾和在朝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已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臣。晋康帝即位,按礼要进行隆重的郊祭,在顾和的建议下,皇帝车驾亲往,显示了王朝崇尚礼仪的传统,这对于巩固和世族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顾和秉承顾氏传统,不贪恋权贵,在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之后,以母亲需侍养要求告老还乡。出于对贤能的倚重,朝廷则不予批准。在顾和的恳请下皇帝以准许晚朝早归的特殊礼遇来挽留这位大臣。母亲去世后,顾和离职守孝,但此时朝廷已经是须臾不可离开他,下令要求他即刻复职,这在古代被称为“夺情起复”。一般官员也会欣然从命,因为按礼守孝要三年,期间杜绝一切娱乐,也不可华服美食,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熬的,所以朝廷一有命令,自然就乐得顺水推舟了。但是顾和非常悲伤,对自己的亲友诉苦,说夺情是在国家危难时用于特别有才干的贤臣的不得已之举自己平时履行公务就已经吃力,感到才干不足以胜任,更何况现在母亲新丧,自己心情迷乱悲伤,如果复职上任一定会有负皇帝朝廷的重托。皇帝亲下诏书,陈述夺情理由,但是顾和连上十几道奏折不愿复职。
服丧期满,顾和才复职就任。当时南中郎将谢尚因故杀死属官陈干有关司法机构认为谢尚有罪。案子上报到顾和手里,顾和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向朝廷回报说:“谢尚起初奏报陈干轻罪,但因为自首且逢国家大赦已经免死;后来却又报称陈干不法当死并行刑。陈干一案并非触犯军法应该由州郡审理,都督无权处置,可是谢尚却私逞威虐,危害国法理应受惩处。”由于谢尚是皇太后舅,因为这桩案子,汝南王和江夏公都卷入其中。顾和并没有因为皇亲国戚就姑息宽恕,继续上奏朝廷,认为这两人身居要位,不思报国,反而破坏礼仪,如再不思改过就应该下太常加以贬黜。皇帝接受了他的奏请,也就震慑了这些目无法纪的权贵们。
顾和身居高位多年,不媚上欺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因为身染重病,顾和被迫辞职告退,带着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的崇高头衔回到家乡,不久就病故了,终年64岁。死后被朝廷追赠侍中司空衔,并赐谥号为穆。有子四人:淳、治、隗、之。
顾淳,字子厚,历任尚书、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左卫将军,有政绩,深受朝廷信赖。顾淳死于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皇帝非常悲哀,特为举哀。
顾治、顾隗史籍无载,失考。
顾履之,字可行,晋大司徒。其妻孔氏亦为江东望族之女,有才干曾经出任官职,事迹史书有载。履之有子名深。
顾和之弟顾崇,曾官居大司农之职;其子顾黄老曾经做过司徒左西掾,也是顾徽一支的嫡系传人。顾黄老有子名觊之,《宋书》有传。
四、顾众家族 顾众这一支,是顾悌一系的后人,他的祖父顾悌是顾雍的堂兄弟,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顾氏的第二十二世,与顾荣应该是同辈,但是在晋代与顾雍和顾徽的族裔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了。
顾悌四子:彦、礼、谦、秘。
彦、谦失传,无考。
顾礼字廷玉,晋武帝泰始之年(公元 165 年)出任司隶校尉。有子二人:长子顾参,字唯谒,曾经随父参加了讨伐华轶,官至侍中,后无考,次子顾寿,字惟伯,曾经出任过顾谭当年流放过的交州的刺史,后无考。
顾秘字公真,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侍候母亲。因为考贤,朝廷赐以散骑常侍,后来因为参与讨伐华轶有功,被封为东乡侯。有子一人。
顾秘之子顾众(字长始),一生曾经担任过很多官职:从事中郎、都护、扬威将军、蕃阳侯、丹阳尹、尚书令、镇东将军、扬州大中正,最后在尚书仆射任上去世,谥号文靖。《晋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