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顾姓的迁徙与分布
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但是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向南转移了。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之所以在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后统治仍然可以延续下去,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王朝还可以得到南方的经济支持。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科举取仕取代了以前的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这就是隋唐顾氏发展的大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顾氏宗族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与顾野王这个人物分不开的。
顾野王是著名的学者,又是南朝陈的重要官员。他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子孙和再传子孙,就构成了今天顾姓的重要部分。顾氏有史可查的另外一个支派,就是三国顾徽的十二世孙顾胤家族,但是这一家族留下的记载不多。所以,今天各地的顾姓子孙一般都认为自己是顾野王家族的后人。又因为顾野王居住于苏州郊外光福的铜坑山内,所以在这些后代的家谱中又称顾氏的这一支派为铜坑派,实际上今天的顾姓几乎都可以追溯到铜坑系,所以在明清以来修撰的大量顾氏族谱里,顾野王公认为是铜坑系的第一世开族始祖。由于隋唐以后统一王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从顾野王之后开始,顾姓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大致情况是:隋朝顾彪一系迁居余杭(今浙江杭州),唐朝顾少连一支携祖先宗祠迁徙到洛阳;夏南后人的一支迁居盐官(今属上海金山县);鸿南的一支迁居润州(今镇江)……五代以后顾氏就散居各地,已经难以一一考实了。但是吴地的顾氏始终最多、最集中,苏州地区作为顾氏根据地的情况一直未变。
因为隋代时间短暂,见于史籍记载的顾氏成员不多。除了顾野王为始祖的铜坑系之外,还有顾胤家族和顾彦郎、顾彦晖兄弟等其他支系,但是人数寥寥。
顾彦郎、顾彦晖,《唐书》有传,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但支派不详。
一、顾胤家族
顾胤,苏州吴人,其祖父顾越是南朝陈的给事黄门侍郎,父亲顾览是隋的秘书学士。
在永徽年间(公元650~655 年),顾胤担任起居郎兼修国史,并负责撰写唐太宗的实录二十卷。书成之后升任朝散大夫、并授弘文馆学士。后来又撰写了武德和贞观两朝的国史八十卷。书成之后又加朝诣大夫、受封余杭县男爵、受赐丝帛若干。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最后出任司文郎中,并死于任上。
顾胤还著有《汉书古今集》二十卷,刊行于世。
顾胤之子顾琮,长安年间(公元701~704 年)出任天官侍郎、同凤鸾台平章事等职。琮有二子,顾润、顾浚。
虽然顾胤一系实际上是顾越之后,属于野王之外的另一支派,但是如很多的顾氏家谱所指出的,野王之子周南因为在隋初的战争中战死,没有子嗣,由顾胤之父顾览远房过继,所以顾胤实际上也可以归于野王的铜坑系。这里则根据顾胤的真实血缘传承重新排定。从顾胤和顾觉的生平尤其是撰述来看,他们很可能就是一个人,但由于《隋书》和《唐书》等史料的记载不尽相同,一时又难以辨别是非,所以一并列出。如果这两人确实为一人之误,那么顾野王就是今天铜坑系顾氏名副其实的始祖了。
野王家族(铜坑系)
顾野王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盛南、鸿南、周南、夏南、允南。
顾盛南,字以成,野王长子。作为世族子弟,他精通《春秋左传》他在南朝陈当过南安(今四川乐山)的太守,官不算大,但是因为讨伐叛乱有功,所以死后被封为安远侯。顾盛南这一支是铜坑系的长房,传承也很繁盛。
顾盛南只有一个儿子,名顾彪(字仲文),正史有载。据史书记载他精通《尚书》和《春秋》经,在隋炀帝时候做到秘书学士,曾经写过《古文尚书疏》二十卷。不过家谱里的顾彪与之略有出入,当以正史为准。顾彪有二子,顾蜃、顾蠡。从顾彪开始,这一支就迁居余杭了。
野王次子鸿南,字扶九。鸿南文武兼备,陈太建九年(公元 576 年)北方的周武帝灭北齐后,兴师南下,企图饮马长江,顾鸿南就以御史身份出镇临淮关,督师荆州、徐州(即淮河战线)。由于领兵有方,加上北周没有完全把握,所以就退兵了。
顾鸿南生前被封为宁远侯。其子顾冕(字用宝)是隋的司议大夫。隋末年天下大乱,义宁元年(公元617年)顾冕跟随李密起兵,攻破了隋朝的大粮仓洛口仓,使反隋军事力量有了巨大的物质后盾。后来,顾冕又投奔了唐太宗李世民,攻入了关中。顾冕就被任命为晋阳(今山西太原)令,镇守李唐的根据地。顾冕有二子,长子名铉字尔调,唐高宗永徽年间官居谏议大夫,次子名太和字正始。
顾周南,字雅持,是顾野王的三子。他是南朝陈的吴兴(今福建浦城)太守。后来在隋灭陈的战争中,顾周南因为坚守城池,在城破之际与弟弟顾夏南一起以身殉职,被南朝宋封为靖远侯。他没有系后代,而是以幼弟允南长子顾览继嗣。
周南四弟夏南,字玉清,与兄长周南一同战死沙场,死后受封为平西侯。夏南之子名休期,隋开皇年间就任吴令,即苏州地方长官,颇有仁政;后来这一支迁居盐官(今属上海金山县)。 野王少子顾允南,字信符,文武兼备。年轻时就以通经著称,师从龙门大儒王通学艺,尤其精通《毛诗》经传。著有《孝经疏义》《论语疏义》。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他出任泯州刺史。当时,当地一带因为山高皇帝远,所以执法粗疏,不法之徒作奸犯科,治安形势严峻。顾允南上任伊始,执法公正严厉,发兵消灭了为首的匪徒,地方吏治一时为之肃清,朝廷非常满意,封他为征西侯。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准备发兵征讨高丽,顾允南认为不可行,就上书奏“征高丽五失”。隋炀帝不听,征高丽结果以大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盛极一时的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顾允南大业八年死于家中,其墓葬于苏州西积山。允南有二子,分别名览、觉,后来长子览过继给了三哥周南。次子顾觉,曾经在隋代就任地方官,入唐后,被朝廷任命为起居郎兼修国史,这些官职都是古代官方负责撰写当代历史或档案的史官。从先秦以来,我国就形成了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也就是君王的重要言行都必须由史官记录在案。这些史官的名称各代不尽相同,唐初的起居郎只是其中之一。史官记载的这些文献就叫“起居录”。另外,虽然保存到今天的古代正史都是后代为前代修撰,所谓“盖棺论定”,不过每个朝代一般都会有“国史馆”积累保存本朝各种档案史料,为后来修正史做准备。顾觉担任的就是这种职务,撰写了关于唐太宗言行的《太宗实录》。他的其他职衔有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受封为余杭县男爵。
顾觉著作有《汉书古今集》二十卷、《武德贞观两朝国史》 八十卷,龙朔三年,顾觉去世。顾觉有子三人,璞、琮、琉、其中顾琮过继给顾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