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顾姓的迁徙与分布

77阅读
0评论
0点赞

宋元时期是顾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五个低潮,这一时期见诸史籍的顾氏人物很少,只有北宋时候的顾临等少数几人比较有名。

会稽顾氏

  会稽顾氏见于记载的有顾临家族.

  顾临,字子敦,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顾临年轻时就精通经学,特别擅长训诂(就是语意解释学)。皇祐年间(公元 1049—1054年)举说书科为国子监值讲、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等学术性职务。

  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因为顾临喜欢研究兵法,就命令他编纂《武经要略》,将古代兵书进行整理汇编。皇帝在顾临编书时问他兵法,他回答:“兵以仁义为本,动静之机,安危所系,不可轻也。”反映了自《孙子兵法》以来中国古代战略学一贯重视政治与战争关系的军事辩证法,并且陈述了对于当时形势的看法与对策共十条。

  不久,顾临又被调任湖南转运判官提举常平,负责南方的经济事务但是因议论不合执政大臣之意,又改任同判武学、集贤校理、开封府的推官、颍州知州、吏部郎中、秘书监少监、值龙图阁、河东转运使:元祐二年(公元1087 年)出任给事中、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时贤苏轼等评价顾临是“资性方正、学有根本、慷慨中立、无所回挠”。他处理政务,秉公办理,即便是皇帝的意见,如果不合理,他也一样运用中国古代政府的一项传统惯例“封驳”加以搁置。

  后来,因黄河河务需要,朝廷要改派他去处理,当时许多大臣指出他凛然有古风”,他的存在使“侥幸之流侧目畏惮,忽去朝廷,众所嗟惜”“都漕之职,在外岂无其人;在朝求如临者,忍不易得”,竭力挽留顾临,在党争严重的宋代是比较少见的,可见其为当时所倚重的程度之高。顾临就任,在治理黄河时,他提出“因河势回使东流”的办法,成效显著。

  工程结束,顾临被朝廷调回,历任吏、兵、礼部的侍郎,还兼任皇帝的侍读、翰林学士。元祐初年(公元1086年)顾临担任龙图阁学士,由于个性使他树敌过多,从皇太后到宰相都对他有怨言,最后以“依附党人”的罪名贬居饶州(今江西鄱阳),郁郁而终,时年 72岁。死后不久,宋徽宗就为他洗刷了冤屈,恢复了荣誉。

二、泰兴顾氏

  泰兴顾氏见于记载的有顾忻。

  顾忻,宋朝泰州泰兴人。顾忻出身于一个平民之家,十岁时就丧父幼年孝顺,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而以孝顺闻名。顾曾经因为母亲生病,茶饭无心,竟然十年不吃荤腥。每天鸡叫即起,带着妻儿到母亲房里问安,问母亲想吃些什么,如此50年没有远离过母亲。正应了孔子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格言。后来,母亲因为年老,眼睛不能视物,顾忻医药无效,就刺血写佛经,希望佛祖降福保佑母亲康复。也许真是老天重怜,母亲眼睛竟然有所好转,甚至可以在灯下缝纫了。

  顾忻一直活到 90 多岁,才无疾而终,子女也都十分孝顺。因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特别重视儒家伦理的时期,所以即便身为一介布衣,顾的事迹也上了正史《宋书》的《孝义传》得以流传至今。

三、其他顾姓在江南的分布

  顾闳中(宋初江南人)早时曾事南唐国主李、李煜为待诏,善画人物。人宋后,为图画院祇侯。顾大中(宋时江宁人)善画人物、牛马,亦工花卉竹木。顾方(宋仁宗时丹阳人)字正夫。曾任浙江象山令,为政常召父老询利病,又着力兴建学校,并亲自讲授,督课士子,象山民大感悦服,卒后民立祠以祀。

  顾禧(北宋末时吴人)字景繁。隐居城西太湖滨光福山中,博极坟典。南宋初,朝廷以遗逸举用,不起。自号痴绝叟,田居不出达五十年。与吴兴文士施宿合注苏轼诗。大文豪陆游称颂顾氏学识赅治。

  除了顾临以外,顾姓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活动见于家谱记载的还有一些,比如:   (1)《乐安顾氏宗谱》(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记载了乐安(今江西乐按县)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河南信阳罗山附近)。

  (2)《暨阳顾氏宗谱》(民国14 年绳武堂木活字本)记载,这一支顾姓的始迁祖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州县同知,始居暨阳。

  (3)《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民国16 年植嘉堂木活字本),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4)《靖江顾氏宗谱》(民国22年经畲堂木活字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 靖江马洲西乡沙。

  (5)《南通顾氏宗谱》(民国20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6)顾庄等纂修《如阜顾氏宗谱》(清光绪十三年刻本),记载此支始迁一世祖顾太乙,在元朝从苏州间门迁居于如阜,定居于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顾萸,明时始迁居,为该支始迁祖。

  (7)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吴江顾氏族谱》(民国7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记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顾信,据传是三国时顾雍三十六世孙,元代自昆山徙晋陵(今属江苏常州市),其孙华三因为被招赘从晋陵迁居吴江,后居于胜村。华三之孙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迁祖顾义,也是顾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

  (8)顾德溥等纂修《上海顾氏家乘》(清乾隆十年刻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代为避兵祸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河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

  (9)顾霁等纂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清宣统三年格思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始迁祖顾迁,在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

  (10)庄拱辰纂修《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31年永寺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始迁祖顾逸三,于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

  (11)《无锡顾氏大宗世谱》(清同治十三年佑敦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望出苏州铜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南迁,居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迁居到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有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并派生出宛山、经历支。长孙又经过三传,分出为五支,虽屡有迁徙,但基本没有出今天无锡市所辖。

  (12)(清)顾琫清等纂修《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光绪元年木活本),记载该支始迁祖安惟二,元末由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

  除上面诸谱谍外,散见于江南地方志乘上,元代还有数名顾姓人物可以一提者:

  顾山山(元代名演员)人习呼顾四姊。姿性明慧,技艺绝伦。后人,不谐,再入乐籍,终老于松江。年老时扮演杂剧里花旦,体态依然青少年样,人无不惊叹之。在江南戏剧史中她占有一席地位。

  顾长卿(元时人籍贯失考),少有大志,博览群籍,人目之为书厨。 曾任福州路教授,后选参修辽金宋三史,以议论不合而罢。

  顾囦(元中期常熟人)。囦,《苏州府志》作困,《常熟县志》作囦)字子囦,号半痴老人。至元年间曾任海漕万户。人明,即遁隐北山,善绘画,家多蓄古今名画。后其藏多流失。

  顾阿瑛(元末时昆山人),一名德辉,字仲瑛。家富贵财,少时轻财结客,倜傥豪放。年三十时始折节读书。又筑别业曰'玉山佳处’(昆山又号玉山)。日夜又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人咸荟聚其家。尝举茂才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于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张士诚再征召用。阿瑛遂削发,称金粟道人。洪武初被强徙安徽临濠。存有《玉山璞稿》《草堂名胜集》《萃亭馆篇詠》等。

  著名的苏州历史文化名胜地虎丘山上镌刻有他的两首名诗:

一首刻在“试剑石”上-

    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

    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一首刻在“剑池”石壁上-

    地柝重渊积,人亡宝剑藏。

    千年断崖月,何处照龙光?

  从宋元的顾姓分布来看,顾姓的各支系有从各地回迁江南的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重要原因是靖康之役北宋覆灭,为了躲避被屠杀蹂躏的命运,部分顾氏子孙重又回到故土。反映了这支出身于江南的族裔叶落归根的情结。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