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顾氏宗族文化——顾氏名胜遗迹
东瓯王庙门台 东瓯王庙门台在今鹿城华盖里。为纪念西汉初东瓯王驺摇,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东岳庙为东瓯王庙。今存砖石结构门台。门台平面呈八字形,悬山造顶,三间式,通面阔9.8米。青石台基高0.4 米,中间设垂带踏跺。明间门额中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左右次间作成照壁式。1985 年照原式修复。
孔子行教像石刻 在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内。顾恺之绘孔子行教像,后人刻于石,为稀世珍品。今石刻完好,线条优美。旁为唐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司寇像》石刻,以及宋米芾篆书《孔子像赞》碑及清康熙、乾隆皇帝御制碑等。
顾野王祠 在江苏吴县光福镇铜观音寺侧。为三间祠堂,始建年无考,形制古朴,原祠为二进7间,后4间内塑顾野王坐像,并有廊可通光福寺内。相传光福寺及塔山,梁时为顾氏私宅和家山,顾野王曾在此绘画、著书,今有遗迹墨泉,又称墨沼、洗砚池。山之东,称东园,明时称顾园,后称方家园,相传均为顾野王旧物。
顾野王墓 位于苏州市郊横塘乡下周村,1982 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50平方米,封土直径 10米,高约2米。上下散布大石5块,墓后一块最大,约6米,传为陨石,故俗称顾野王墓为“落星坟”。有一大石镌有清嘉庆八年(1803年)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前原来尚有“顾公神道”两柱出头无楼石坊一座,已于 1966 年倒毁,清乾隆和光绪年间所立墓碑已不见。
顾璘墓 在江苏江宁县西普桥乡贾西村。墓葬规模宏大,计有幕丘两祭坛、神道石柱、单孔桥、石坊、石羊一对、石虎一对、石马六对、石人一对。墓地石刻气度宏伟,雕刻精细,为明代石刻中较为壮观者。石刻曾遭严重破坏,墓丘尚完好。
顾可久祠 位于无锡市惠山史家弄内。明隆庆三年(1569年),应天巡抚海瑞为追怀老师,奏请朝廷并捐,于无锡惠山寺塘泾建造顾可久祠,海瑞提“抗疏名臣”匾额。万历元年(1573年),海瑞亲临无锡谒祠,作有《谒先师顾洞阳公祠》诗:“两朝崇祀庙谟新,抗疏名传骨鲠臣志矢回天曾叩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雪操,万死仍留社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还见有麒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毁于火,次年重建。乾隆年间又先后两次重修。祠分前后两个庭院。进祠门为前庭园,靠门有座四面牌坊,现仅存四根花岗石角柱,牌坊下一对青石狮子,已移置惠山寺大同殿前。大门西侧竖着一对青石旗杆石,院内种植一棵古银杏。前院正中为享堂,面阔三间,前后双步廊,堂内方砖铺地。穿过享堂为后庭院,院内有二层祠楼五楹,楼东建拜石山房三,前后设廊,明间壁间嵌有顾可久撰书《西斋雨中》《溪上避暑》诗石刻二方和顾光旭手书《请冢歌》石刻一方。楼西建松风阁,并开凿池塘,移置竹素园湖石,后院建筑是顾可久八世孙、四川按察使顾光旭于乾隆六十年重修祠堂时增建的。
露香园 在上海城内西北角。与豫园、日涉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明嘉靖年间卸任道州太守顾名儒,购城北黑山桥地筑万竹山房其弟顾名世在万竹山房东西开辟旷地,凿池得石,上有“露香池”三字据说还是赵孟頫的手迹,便称此园“露香园”。顾氏建园历时 10年,耗资数万两。花园占地约40 亩。园以“露香池”为中心,周围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明代后期,顾氏家道中衰,露香园“台榭渐顷,园林亦废”。清道光年间,由上海知县黄冕动员士绅捐款重修。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为加强海防而设立火药局,火药仓库就建在露香园内,后火药仓库突然爆炸,露香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人民路附近有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均由露香园景点名称而来。
端居堂 在今锡山市张泾镇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诞生地。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刻。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假山花木,十分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裔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同人堂 在锡山市张泾镇西。是顾宪成、顾允成讲学之所。当年同人学生有史孟麟、丁元荐、夏台卿、安希范、缪昌期、钱士升、马世奇、吴钟峦、张大可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堂面阔三间,前后带轩,置落地长窗,东为藏书楼,西为宿舍,堂北为花园,周围有回廊半栏。高攀龙对同人堂的评价为“昼而堂左右溪南北书声琅琅如也,夕而堂左右溪南北音火辉辉如也”。
小辨斋 在城内东林书院北,为顾允成读书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共4进建筑,第一进门厅,砖雕门头上镌“泾皋世泽”4 个楷书大字,并浮雕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图案。第二进怀泾堂,面阔三间,前后有轩。第三、四进也为三开间,各厅堂之间有廊相连。西侧有桂香书屋、涤心书屋等 10 余间书房。
顾宪成墓 在锡山市查桥关泾村西南。墓前有一对方形望柱,其后为一座四柱三间的青石碑坊。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石羊、石虎、石马石文吏、石武士。现仅存石虎一对,造型古朴。1985年增建墓园和墓墩并重建墓碑,下面镌刻“明端文顾公宪成之墓”,碑额线雕云鹤纹,墓园周围遍植柏树。
顾端文公祠 在无锡惠山听松坊,此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允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景星墓 在蕲春县圻州镇东门外时思圃。墓地原有墙、牌坊松柏等,后渐荒废。现存墓冢一碑石。墓土高 1.6米,直径3米,碑石上刻“征士顾景星之墓”7 个大字,赫然醒目。墓冢后依乳泉山,面临寸湖左右桃李丛丛,修竹森森,景色宜人。
顾珀故居 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西侧。顾珀,字祥,号新山。晋江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累官至南太仆寺卿。故居原有5进,现存建筑主要为一座建于明代的顾氏祠堂,据说已有近 500 年历史祠堂为木结构,屋面履以瓦片,地铺青砖,其形制与周围民宅相比,更为古朴。祠堂的木构件已经老朽不堪,屋面刚刚修葺过,还砌了新瓦。祠堂里原先供有顾珀的塑像,约有1米高,“文革”期间被人抬出去砸毁了如今祠堂里仅存顾氏历代祖先的神位和一个木龛、一张供桌。庭院石阶上的石条,每块均有近 10 米长,宽约1米,厚达1尺,十分平整。祠堂左侧是一条短短的巷道,巷道末端正对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原已裂成四五块,是被人用水泥重新砌合的。石碑上镌刻碑文,接合处的部分碑文已佚失,基本上还可以辨认出大致内容。碑额上刻道:顾氏祠堂记修祖闾得石记:得石记歌曰:我家始祖佥判翁,宋代由莆人泉中,实德庇民兼下士……徒此,日休日隆。为爱清源山水秀,因之占籍,坐向东屋庐停,传来自远间亦变更。有不曩岁,忽然遭回禄,遂成丘墟,长蓬。荆楚归来,我心侧兴工结构。伏口口。偶承比邻半亩宅,拓开形势,亦玲珑。地下掘得一石□口口口兰口口公始口口,此是故物,今日何幸续前功。诫尔子孙须慎守,毋得放肆。落款为:嘉靖甲辰冬拾月朔日。嗣孙珀谨记。裔孙口口敬立。文中落款时间为嘉靖甲辰年,即1544年,说明该石年代距今至少也有400 多年。
亭林公园 位于昆山马鞍山东麓,创于1906 年,初名马鞍山公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纪念明末清初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更名为“亭林公园”。正门处有“玉峰佳处”照壁,东侧有称之为昆山三宝之一的琼花(另为昆山石,并蒂莲),每年四五月间,满树银花,花开八朵一组因有“聚八仙”之名。西侧建筑为明代重臣顾鼎臣祠堂,是为表彰顾鼎臣筑城抗倭功绩而建。山前有顾炎武雕像,照壁上镌有顾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一珉书)。
顾亭林祠 在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报国寺为京师名刹,创建于辽,明初塌毁,明成化二年(1466年)因周太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重修旧寺,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又改名为大报国慈仁寺。康熙七年(1668年)春,亭林先生在京时曾寓居于此。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十月,何绍基太史、张穆明经鸠资为先生建祠堂于寺西南。次年祠堂落成,有屋三楹,祭器悉备。二月十四日首次公祭此后每年春、秋戊日及五月廿八日顾炎武生日一岁三祭,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凡 30年,无有间断,参加祭祀者皆京中名公巨卿、鸿生硕儒。光绪后顾祠被八国联军轰毁,后张之洞改修昭忠祠,民国十年(1921年)由张一麟(仲仁)先生创议,发起集资重建,易堂为南向,中龛奉亭林先生神位。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撰写并手书了《重建顾亭林先生祠记》。
顾炎武墓 在昆山市千灯镇蒋泾。顾亭林在病逝山西曲沃后,由其子送回昆山安葬。墓前有“顾先生亭林暨配王硕人合墓”之碑,还有石牌坊一座,墓周围筑短墙,外植翠柏。1914年又建亭林祠及四播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维修。1983年10月重新整修。
醉白池 位于松江城人民南路,始建于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一说建于顺治元年(1644 年),又一说建于顺治、康熙年间,是顾大中在明代一座废园的遗址上修筑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园名“醉白池”三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典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酒不羁,风流闲逸晚岁厌倦官宦生涯,57岁告老回到洛阳,筑堂于水池旁边,赋诗以怡性饮酒而忘忧,过着隐士的生活,称曰“白乐天”,又自号“醉吟先生”。宋代宰相韩琦,羡慕白居易逍遥自在的生活,也在家乡安阳建筑了一座“醉白堂”,苏东坡曾经为之写过一篇《醉白堂记》。顾大申很崇拜白居易,便在松江修造了一座古典园林,仿效韩琦的醉白堂,题名为“醉白池”。据《醉白池记》载:“韩魏公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于私第之池,水部君又仿韩而以堂名其池”。池筑成后,成为骚人墨客吟诗集会的场所。
醉白池起初只有 20 亩大,以一池一堂为中心,碧波粼粼,绿荷田田池上筑有草堂,堂正中挂有“醉白池”的匾额,原为清初画家王时敏所书,“文革”期间被毁,改由画家程十发重题。在抗战期间遭到了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醉白池多次修缮扩建,如今占地90余亩,整个园林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外园是新建的。内是原有的,为全园精华之所在,庭院相接,亭台错落,长廊回环,清秀矗。 内园占地数亩,中间一座长方形水池,四周置有长廊、云墙和楼阁高低错落,迤逦相连;花水榭,石桥漏窗,小巧玲珑。池北有棵大香橦,树干二三人围抱粗,树龄已有 300 余年。池西有大冬青三棵,挺拔雄伟,依俯池面。池东有牡丹圃。池西雪海堂后院还有金桂、银桂。池四周怪石林立,用我国明代见石不露土的手法叠成,晶莹剔透,富有诗意。“池上草堂”横跨水池之上,堂正中挂有一块“醉白池”匾额,屋檐前乔木参天,窗北翠竹一片,屋下碧波荡漾,在此小憩十分幽雅。堂屋东面是一座四面厅,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水池四周走廊宽狭有度,檐下装饰细巧素雅。水池四周还有不少精雕细刻的亭子:东南有大湖亭,东北有小湖亭,西南有六角亭,游客可在此凭栏观池赏鱼,和亭榭古木的倒影,别有一番情趣。
池南廊间壁上,有《云间邦彦图》石刻共30块,刻着松江府从元到清初,“乡贤”91 人的画像和赞词,其中不少是人们熟悉的,董其昌、徐阶、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等著名历史人物。此系清乾隆松江人徐璋所绘,后来散失了一部分,由画家改琦补绘,刻于石上,得以保留至今。
怡 园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9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该园由顾文彬之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后方定。怡园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园分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主要建筑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管(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石舫、锁绿轩、金栗亭、南雪亭、藕香榭(锄月轩)、碧梧栖风、面壁亭、画舫斋、湛露堂、螺髻亭、小沧浪等。
辟疆小筑 位于苏州市凤凰街北段,“辟疆小筑”又称“辟疆园”顾沅于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兴建。辟疆小筑占地并不大,但具“城市山林之致”。主要建筑有“思无邪斋”“不系舟”“心妙轩”“据梧楼”“金粟草堂”“ 如兰馆”“白云深处”“古泉精舍”“不满亭”“得月先楼”“艺海楼”“传砚堂”等。其中“思无邪斋”地势高旷,湖石壁立,乔木干云,名花环绕,是园中最胜处。纪念苏东坡的“苏文忠公祠”就在斋前,祠中有“苏亭”“苏轩”“啸轩”“雪浪轩”等,竹树森森。总督陶曾为之题匾曰:“心境奇绝”,巡抚林则徐书联“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伎;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思无邪斋东南,即是“寿宁寺”的双塔,此处“借景”甚妙,被称作“双塔夭矫,如天外飞来,摇摇欲坠几席间,尤胜绝也”。“白云深处”是一群楼室“宏深精洁”的住宅区,为顾沅“奉母颐养”之所,而“艺海楼”,楼上纵横环立 36 橱,藏书十万卷,楼下为“吉金乐石斋”收藏商彝、周鼎、晋帖、唐碑之属。辟疆小筑内的建筑,多名人题辞。“辟疆小筑”4 字为相国阮元题并书,太史严保庸撰《辟疆小筑记》;“艺海楼”陶澍题,“吉金乐石之斋”,姚元之题并书;“传砚堂”,林则徐书并跋。由于该园风景秀丽,且常为名流文宴之所,传为盛事。据顾氏后裔顾翼东教授回忆,20世纪30年代,顾氏故居中,尚存传砚堂、艺海楼白云深处、据梧楼、不满亭、金粟草堂、如兰馆等,1956 年后渐失旧观一度为合成晶体材料厂占用,现为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