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顾氏传统文化贡献——艺术类
由于历史上顾氏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职业倾向性,因此在顾姓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宗族传统性质的技艺与学术。现选择其中的部分予以介绍。
艺术类
一、顾绣(又名“露香园顾绣”)
顾绣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是一种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
顾名世,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世丞。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有一妾姓缪氏,善于丝绣,将精湛的技艺带入顾家,于是世代相传、遂成家法,以后顾氏后裔代代相传、技艺绝伦,因此得名;又因为顾名世晚年修筑园林“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
据传顾氏绣法得自于皇宫内廷,其实这可能是顾氏后人故作神秘之辞;当时江南民间刺绣本极为普遍,倒是宫廷秘技往往得自民间。顾绣的特点是:人针间不容发,譬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数金。”可见其名贵。后来甚至连苏、杭民间绣庄也每每将其产品冠以“顾绣”之名,顾绣甚至与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肩,可见顾绣声誉之高。可惜由于古代技师和手工艺术家地位平凡,所以见于史书的并不多见,只能根据当时文人笔记等零星钩稽。其中有名的顾绣巧匠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
缪氏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之妾,也是顾绣的创始人。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
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秀”或“韩绣”。当时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绘画师从艺术大师董其昌,韩希孟受其影响,以针代笔,摹绣作品大多绣宋、元名画,所以深得唐宋艺术之真谛。她钻研刺绣“覃精运巧,寝寐经营”,劈丝配色,点染成文,探索出了刺绣的独特技法。韩希孟最擅长画工绣,充分运用针锋技法表现画面的神韵。所绣山水花鸟,无不惟妙惟肖、生机盎然;人物仕女,各个神采奕奕,呼之欲出。明人陈子龙赞叹:“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耶!”董其昌则将之比为黄荃父子之画惊叹:“非人力也!”
《洗马图》是她的代表作,将马夫与骏马的形象,用绣针表现得精妙绝伦;她绣制的宋代名画,如米芾的山水,根据近水远山的透视关系,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了山、云、水、天,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意境;她绣的花鸟鱼虫,生气回动,五彩斑斓,因此当时有人评论顾绣“盖所谓画绣也”。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具有启迪作用。苏绣的发展受她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从此,吴地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顾绣讲究意境,须有相当美术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间。此后顾绣就逐渐衰落几至失传。建国以后,由于对于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几经努力,顾绣终于有所恢复。今天,在许多畅销的苏绣作品上面,又可以看到当年顾绣的风采了。顾绣的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以今天看来,顾绣技法主要是继承了宋代以来较为成熟的绣法,再加以中国画的某些手法改进而成。在针法其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脚平,所用色线种类之多远远超过宋绣;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合乎原画稿意境。此外,再根据图案所需,取材随意,不拘泥于成法。因为毛笔绘画与针绣在渲染的效果上决然不同,所以顾绣就利用发绣(以人发为原料)来弥补这一缺憾。发绣出自南宋时期,它吸收国画技法及丝绣经验,在滚、缠、接多种手法运用中,充分把握多层次的“晕色”技巧,显示出墨色相融的墨画韵味之美,这一手法,在世界染织史上也是仅见的。
二、绘画
顾氏自秦汉得姓以后,一直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地位很高的大姓,因此所出人才丰富多彩。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以儒家文化为主的通才式教育,所以顾氏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绘画为例,就有顾恺之、顾闳中、顾安、顾况等著名画家。
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是空前的。他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画家,还是最早最优秀的绘画理论家。其绘画个性鲜明,对后代影响极大。
史书上有顾恺之绘画先画形再点睛的记载,有时甚至在画成以后,将没有眼睛的人物形象保存多年。据他自己讲是因为“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按照今天的美学观点其实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是以儒家传统为主流的,儒家不推崇对物质的过于注重,认为追求声、色和感官刺激会使人迷失方向。古代画家也都深受影响,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时更加关注的不是色彩、线条和形体的逼真、华美,而在于作品的意境,即绘画画面背后能够使人们联想和感受到的神采。这就要求作者对于作品形与神之间关系的把握极为准确。顾恺之就是通过对绘画形态的长时间观察来想象感受如何表现其神采。这就是他说“手挥五紘易,目送归鸿难”的意思。他在创作肖像画时给裴揩脸颊上加画毛发,画谢鲲则把他画在山水画里,以及运用飞白技法为殷仲堪画眼睛都是这个用意。
顾恺之一生作品很多,题材涉及了历史典故、神佛、人物、花鸟、山水等。在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历代名画记》中收录共 37 幅。虽然真迹无存,但是仅就唐、宋人临摹其所作《女史图》卷、《洛神赋图》卷和《列女仁智图》卷,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才华。
《洛神赋图》里曹植的凝神怅望,洛水女神飘逸的衣带、凝注的目光以及设色、线条都充满了艺术想象,体现了他本人提倡的对意境的关注。《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则显示出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艺术化已经炉火纯青的一面。
另外,顾恺之《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著作表现出他对绘画的实践与理解已经超出了纯感性和技巧的另一面。他为后代的绘画艺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精于写实的手法,注重传神,在表现技法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示范,因而,在中国绘画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在顾恺之以后,顾氏的艺术家们又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新的贡献。唐代宗时的苏州顾生,其身世虽未详明,但是他那种奇特又高超的画技,在中国绘画史理该大书一笔的。
五代时期的南唐,顾闳中曾经出任元宗、后主的待诏。他擅长人物故事画,善于描摹人物神情意态,用笔圆劲、间用折笔,设色浓丽。传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手卷,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作乐的情状。其人物神情的描绘丝丝入扣、深入内心,与顾恺之的注重神采相比,在绘画技法、色调处理和通过神情捕捉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都有了创新。
到了元代,江苏苏州昆山的顾安,又是唐宋绘画向明清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顾安(字定之),官居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其画风与顾恺之顾闳中的写实特点不同,善于写意。他擅画墨竹,运笔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与当时此类画家又有不同,而且还工行楷。传世作品有《拳石新篁土图》等。
可以说,顾氏的这几位艺术家,是古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人物,是顾氏和中华民族的艺术代表。
三、艺术收藏(过云楼)
苏州顾氏过云楼,为清代著名收藏家顾文彬所建。顾文彬(公元 1810—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晚年号艮庵。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等官职。顾文彬本人擅长书法、诗词、音律;喜爱收藏,法书名画甚丰,曾著有《过云楼书画录》《眉绿楼记》《眉绿楼词》《跨风吹笙读谱》等文艺著述。
过云楼位于今天苏州人民路乐桥干将西路北侧,是顾文彬晚年购得古春申君庙址、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等明清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过云楼包括住宅、花园(即今天的苏州怡园)、义庄(顾氏春荫义庄)和祠堂,是江南官宦人家的典型住宅。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过云楼所藏字画、碑帖、金石名闻海内,其间历经五代,至顾氏第四代顾公硕先生在世时,尚余书画三百余件;还收藏有大量戏曲曲本及其相关文献资料,最近即将出版的《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就是由过云楼在本身收藏其他资料基础上重新刊定的,集昆剧传奇、杂剧等一百八十余种,计一千八百余折戏,为集昆剧舞台演出本之大成者。
1949 年以后,过云楼将所藏明清书画三百余件悉数捐献国家,其中有宋魏了翁的《文向帖》、元张渥《九歌图卷》、明徐渭《花卉卷》、清石涛《细雨虬松图轴》等。价值无法估量,现全部藏于上海博物馆。
四、园林(辟疆园、辟疆小筑、怡园)
辟疆园为晋代顾辟疆所建。《世说新语》记载大书法家王献之曾游过此园。此园唐代犹存,宋代称“任氏园池”,到明初已经荒废,不久著名官员况钟经由当地出土晋代石刻始知其园故址,并立“辟纪念碑”标示纪念。苏州乃园林名城,园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少园林,其历史相当古老。经有关的苏州学者考明,顾辟疆之园为现存诸园林中之最古老者-此园明中期后就改成纪念况钟的“况公祠”(在西美巷中),至今仍存船式大厅、戏台及庭院。近时苏州市正在大力进行做优做美“文化大市’的工作,“况公祠——辟疆园”有望扩建成重要景点。
苏州还有一座“辟疆园”(实名“辟疆小筑”)。地处甫桥西街(今凤凰街)占地不大,主要建筑有“思无邪斋”“据梧楼”“金栗草堂”“艺海楼”“传砚堂”等,其中以“思无邪斋”景致最胜。园内还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文忠公祠”;园中又多名人手迹,如曾经治吴的著名官员陶、林则徐等均为之题铭。“艺海楼”是主人顾沅的藏书楼,楼内书橱环立珍本累累,最盛时收藏有数以万计的文献古籍。此楼下名“吉金乐石斋”是园主顾沅收藏商周铭刻文字、唐宋碑帖之所,庋藏丰富。
顾沅(公元1799—1851年)字沣兰,号湘舟,又号沧浪父。出身苏州顾氏官宦望族。他自幼聪颖,成年淡泊功名,终生未仕,居乡奉养老母。顾沅能诗善文,有诗文集若干卷,颇富才名,热心文物保护,曾经发现并修整不少名人故居、墓葬;还捐私产建立“义庄”,资助贫困。他一生热衷于地方史志的整理和研究,辑刻有《吴郡名贤传赞》《赐研堂丛书》《娄东文略》,还辑有《吴郡文编》、此书总约 400 万字,计 246 卷收录散见于历代史书、碑刻及文集中与苏州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字记载,卷帙浩繁,是研究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后因于战乱,原稿未及刊印民国初年,该书稿被发现,顾沅曾孙顾浩成以重金购回,藏于“辟疆小筑”之“艺海楼”。新中国成立后收藏于苏州博物馆。
怡园。位于苏州古城中心,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小巧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泉林之趣”,1982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怡园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原为苏州顾氏顾文彬家族的私家花园。据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怡园记》记载,怡园的得名经过是:“顾子山方伯既建春荫义庄,辟其东为园,以颐性养寿,是曰怡园。”所说顾氏造此园花费二十万两银子,耗时七年。园中一丘一壑,均出于其子顾承之手。顾承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顾家同时还邀请了任伯年等名画家参与规划布局。现在园内山池亭观仍一如其旧。这在苏州众多园林中是甚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