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顾氏宗族文化——顾氏族规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宗族制度,姓氏和宗族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有了基于血缘婚姻的古代宗族群体以及伴随而来的宗法制度,才会有传统的姓氏制度,也就有了与之相关的宗规族约出现。
最早的族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礼制。不过先秦的氏族与后代的宗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基于血缘和政治关系,后来的宗族、家族则以经济和文化功能为主。所以,周代的礼制还不是后来的家法族规。到了汉代,强宗大姓开始出现,各个家族的族内成员人数很多,这就必然会产生利益和观念的冲突:加上从汉末到统一中国三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世道的险恶使各个家族的长辈尤其关注对子孙为人处世的培养,于是对家族成员起劝导和规范作用的约规雏形逐渐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为江南大姓的顾氏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族规,但是很多著名人物的作品里也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对于家族传统的论述,比如前面提到的顾觊之的《定命论》等。
整个六朝和隋唐,因为世族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尽管不是所有时期都占据政治主流,但是由于他们的门第和世代传经授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上被仰慕和仿效的对象,故而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流传到今天的古文献里还记载了当时一些著名的家族约规,如《柳氏家规》和穆氏、韩氏家法,可惜都已经失传了。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家规是《江州陈氏义门家法》,据上海社科院一些学者编撰的《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年)考证迄今已经流传了近一千两百年了。宋代以后,儒家文化对社会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许多有学问的官员学者都有意识地加入了编定族规家法的行列,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司马光的《居家杂仪》等等。从此以后,家庭伦理和家族的生活经验成为家法族规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到了明清,在现在存世的大量两朝代的家谱里,家法族规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正是由于修谱之风的盛行,使所谓家法族规开始流于形式化,刊刻在家谱里的很多家族的家法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可以比较一下,明初朱元璋的《圣训》与清初顺治皇帝颁布的六条《教民圣谕》基本雷同。这一时期家法族规体现出了细致化、强制化和政治化的倾向。为了应付当时严酷的法律,避免因为家族内部出现严重犯罪(比如谋反)而给家族带来灭族灾祸,以及人口激增、利益冲突加剧的现实,很多家法甚至带有家族私法的性质,对于违规的成员可以采取严厉处罚,甚至包括处死。这也是在与现行法律不冲突的前提下实行的。从现存各类家谱里保存的宗谱族规看,顾姓的宗族约规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修养顾氏的礼教以孝悌为首要,所谓百善孝为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苟或不孝,禽兽何别”“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这些都是各类顾氏家谱的族规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
在古代,儒家伦理认为人性本善,而人最基本的情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只要如此再推己及人,那么就可以使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可以说,这样的信条几乎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石。在前面介绍过的顾姓历史中,如顾忻刺血写佛经的忠孝故事的事迹比比皆是。久之,列入孝义传似乎成为顾氏成员的特色了。
孝悌以外,敬业也是顾姓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除了门第、财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职业。士、农、工商的分类足以说明此点。正因为职业的重要,所以敬业也是顾氏家族文化的一个传统。顾少连愤击权贵、顾临封驳圣裁、顾济犯颜进谏、顾佐执法独坐,每一代的顾姓杰出人物,都以其敬业精神为国家人民贡献自己的才干。
由于宗族本以经学见长,顾氏对于教育的重视是非常突出的,在正史记载的顾姓人物里,几乎大半都有幼年勤奋好学的经历,顾欢偷学、顾协为求学寄养外家、顾檫三母亲亲教等等,都是很好的见证。正因如此,顾姓所出杰出学者之多,是古代各大姓氏里罕见的。
此外由于出身于江东氏族,以传经授业为特色的顾氏家族传统里也特别讲究修身养性,勤俭、礼让、进取、戒习染等一再出现于顾氏家谱的族规里。
(2)家庭事务,顾氏的家规在家庭事务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家法 由于顾氏集中于江浙,地狭人众,所以很多都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协调人际关系的家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古代的家法,主要规定了亲子、夫妻、兄弟、姑嫂、婆媳之间的权利义务,这些家法起到了稳定家族内部的作用。 等级 由于顾姓出过许多官僚,本身又是大姓,因此大家庭的内部等级秩序也颇有特色。古代大家庭往往有妻妾之分、主奴之别、嫡庶之序否则也是难以为继的。
另外,顾氏家规对于婚姻、丧葬和子嗣等关乎家族的重要方面也有规定。
(3)家族事务家族事务主要涉及宗祠祖墓、祭祀、族产族谱、族谊和义学等方面。 (4)其他规定:除了上述三个大类外,还有其他一些难以归类的因素,顾氏族规一般也都形成固定模式,比如睦邻、保族、守法和相关的家族事务奖惩。但这些都不是顾姓独有,所以就从略了。
以下是无锡泾里顾氏家谱训约,由于这一支顾姓出身和地位都很普通,所以它的约规应该是一则最为典型的顾氏族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
顾氏孝道
顾氏历来注重孝道,一贯视孝亲敬老为天经地义的事。顾氏历代以修习经典起家,以经艺传家,形成重视文化、学术、重文兴教的传统,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倡导躬行孝亲之道:进,则忠义清廉,为国为民以求显达,使父母荣耀;退,则顺应自然,还乡归隐,侍奉父母,不给父母脸上抹黑,这是顾氏孝道的追求境界。
西汉时会稽有个大孝子,是顾摇的第五代孙顾翱,其母喜欢吃菱白,会稽没有这种菱白,只有太湖才有,为了让母亲吃到这种菱白,让母亲欢心,决心把家搬到太湖湖畔。
顾悌是顾雍的堂弟,其父母家教有方,年方十五就出任孙吴的郡吏郎中,不久又升偏将军。顾悌在家孝悌,在外做官廉正,远近闻名。顾生性至孝,见父亲书信,犹如面父,每次接信都洒扫整服,设几展书信拜读。后来父亲年老病故,顾悌悲痛欲绝,浆食不进,家人、同僚、上司劝告无效,其父丧服之期未满就去世了。
顾荣是顾雍之孙,他在晋朝八王之乱齐王司马冏控制朝廷时,被征召为大司马主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囧,整日沉湎酒色,行非法、跋扈,朝纲败坏。顾荣深知齐王司马同不能长久,他遵照家训,不能助纣为虐,为求家庭、家族避祸,只能终日酗酒,不理政务。后来,朝廷下令讨伐司马冏,顾荣积极参与,消灭了齐王的叛乱。顾荣因功封嘉兴伯,转太子中庶子、长史。顾荣眼见八王之乱愈演愈烈,晋朝在北方难以有所作为,决定还乡吴郡。他手无一兵,不费国家一钱,兵不血刃,民众安定让江南完整地送给朝廷,致使晋王朝在南方延续三百年之久,自古以来王侯将相,功大不过如此!
顾和是顾雍之弟顾徽的四世孙,先后任职为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和尚书仆射,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臣。顾和两岁丧父,由母亲教养成长,他非常孝敬母亲,他遵照父母家训,秉承顾氏传统,不贪恋权贵,在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之后,欲告老还乡侍奉母亲,朝廷出于对贤臣的倚重,则不予批准,皇帝准许他晚朝早归的特殊礼遇来挽留这位重臣。母亲去世后,顾和离职守孝,但此时朝廷已经是须臾不能离开他,下令即刻复职,这在古代被称为“夺情起复”。皇帝亲下诏书,陈述“夺情”理由,但是顾和连上十几道奏折不愿复职。服丧期满,顾和才复职就任,他真正是一个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