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顾姓的分布与迁徙
唐高祖、太宗父子自太原起兵后,消灭了隋的残余以及各路诸侯,建立了李唐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空前繁盛的封建王朝。唐朝建立之初,也很重视门第世族,但是科举地位日渐重要,所以顾氏地位虽比起南朝有所恢复,终不能与三国东晋相比。 唐代顾氏宗族基本都是顾野王铜坑系的后人,所以这一期间的顾氏分布迁徙仍然要从顾野王的几支后裔说起。
一、盛南支
顾野王长子顾盛南一支,传到顾彪之子顾蜃、顾蠡时是第四代。这兄弟两人在古代文献中没有多少记载。顾有子两人,民悦、民德:顾之子叫民望。他们之后又先后传了五代,这些子孙们都不见于可靠文献,只是从今天保存的顾氏家谱里摘录出来的,其可信程度有待于考证,当然也不排除渊源有自的可能。一直要到北宋顾氏铜坑系第十一代,即淳化年间(公元 990~994 年)的顾竿,才重新显达起来。他做了尚书令加太傅。
二、鸿南支
野王的次子鸿南一支,记载较多。这支传到第四代时,顾冕有子二人,顾铉和顾太和。 顾铉(字尔调)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 年),官居谏议大夫,有子一人名奎。太和(字正始)则有子两人,长子顾纪失考,次子顾纲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 742~756年)做过右正言,品级不高。顾纲有两个儿子:顾世愚、顾朝阳。
顾奎之子名淦,字子潆,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为监察御史。专司监察百官,弹劾官员不法行为。后来,他弃官隐居,不知所终。顾淦之子承祯,字体应,乾元年间(公元758~860年)科举及第成为进士,与顾纲之子顾朝阳一起,成为顾氏宗族里较早见于记载的科举出仕者。他先做了武阳(今广西罗城一带)令,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施政宽厚而卓有政绩,随后被擢升为大司马参军。后来遇上朝廷征召,他因故不就,最后转任司农。在告老后顾承祯迁居淮安海州,死于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留下二子,士雅、士服。
鸿南支的另外一系顾纲系也很繁盛。顾纲之子顾世愚、顾朝阳分别在开元和天册年间中了进士,荣登仕途。其中顾世愚之后一支经过长子顾万里三传到顾雩人宋,仍然居住在苏州;另外一支顾随(万里次子)因为为官,在唐武宗时举族迁居润州(今属江苏镇江),后系失考。
三、周南支
顾周南为陈的辅义校尉,在隋灭陈时负责防守吴兴。周南与弟夏南因为城破而自杀。周南之子顾览曾经为隋服务,当过隋的秘书学士。顾览字昌嗣,死后无嗣,以弟觉的次子顾琮继嗣。
顾琮字文烈,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唐朝初年了。顾琼在武则天统治的时候曾经贵为宰辅,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顾琼去世,武则天非常难过,认为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
顾琮之子顾少连,字仲夷,唐中期苏州人。隋唐开始,中国就以科举取代门第成为最主要的选官途径。顾少连就是科举及第后入仕为官的。顾少连先任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位时(公元780~805年)曾经驾临奉天(今陕西乾县),顾少连应答进退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后又出任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在任上近十年兢兢业业,以机智严谨著称。不久又当了吏部侍郎。
顾少连为人耿直,嫉恶如仇,曾经在酒宴上痛斥当时权臣裴延龄的不法行为。在京兆尹任上,他为政宽厚,不为追求虚名而苛待百姓。因为京城多权贵勋戚,因此赋税常常有厚此薄彼的现象,顾少连主持都城时,就根据法律对所有居民一视同仁,虽然得罪了很多权贵,但是百姓却得到了实际的好处,法律的公正也得以维护。
因为政绩卓著,顾少连被朝廷任命为吏部尚书,总管百官的从事、考核和任命事宜,又受封为长安县男爵;又改任兵部尚书、动浚留守。在任上招募流民,屯田练兵,做了不少实事。在62岁时去世。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敬。被立于苏州府学作为家乡的著名贤人而受后辈学人祭祀。
顾少连次子顾师闵一系经过四代传到顾意、顾志兄弟。他们都生活在五代与北宋之交,都通过科举进入政坛,都在处于仕途顶峰时退居家乡,顾意居住在苏州太湖之滨的邓尉,著有文集《邓尉山集》:顾志则仿效越国的范蠡,致仕后“泛舟虎丘山下”终老于此。
四、夏南支
顾夏南一支仅二传至子修期,在隋朝因为做官迁居海盐,此后失考。
五、允南支
顾允南支较微弱,惟四传孙况稍堪一提,顾况,字甫翁。长于诗歌工于书画,曾任节度判官。性诙谐,好狎侮人,后坐事贬斥。乃结庐茅山,隐居以终。有画评《华阳集》。(《四库提要》作海盐人。《名画记》作吴兴人。《旧唐书》作苏州人。《江南通志》作吴郡人,今从之)到况曾孙顾琳时已是唐末,当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原先属于黄巾军的朱温因为镇压有功,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朱温曾经征召顾琳当官,但是因为朱温的统治非常残暴,顾琳不齿食其俸禄,所以隐居起来。顾琳之子顾懋(字孚中)则在后周显德年间科举中试而做到镇江节度判官,后人失考。
另,稍后于顾况的大画家顾生,因谱系无考,难详其宗系,暂附末。
顾生(唐代宗时人,籍贯苏州)画技之奇特,为世间少见:每画,先贴绢数十幅于地,多研墨汁及诸彩色,各贮于一器。然后使人吹角击鼓数十人齐声大噪……他则著锦绣,酣饮,绕绢十几匝,随以墨汁倾绢上继之倾诸彩色,然后以长巾一疋覆其上,并以人坐压此巾,他自己则持中角拽之,拽及绢周,再揭去长巾,然后持墨笔随势点划……绢上峰岚岛屿诸景毕现,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