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的起源

78阅读
0评论
0点赞

顾姓的起源   在今天的中国人诸多的姓氏中,顾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据较新的调查研究显示,顾姓在中国总人口的姓氏排行中占居第 81位,可谓人丁兴旺,而且这还不包括未及统计的众多海外华裔。考据其源流,顾姓的起源相当悠远,其中最古老的一支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在众多的东周文献中被认为是黄帝之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其后裔中的一支,在夏商时期建立了顾国,这只可以看作是顾姓最早源头。

夏商古国   由于年代久远,顾氏与颛顼帝之间的世系关系今天已经很难详细确认了,然而从很多古老文献中至今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早在两千多年前顾氏族群对于以炎黄为象征的华夏传统怀有由衷的归属感。

  如同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姓群体一样,今天的顾姓其来源并不单一。除去上述顾国的后代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族群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因为种种原因融合到顾姓之中。根据今天保存的文献,我们可以较为确切地找出其源头的几支顾姓来源是:

  (一)“祝融八姓”之一的姓顾氏

  (二)越王勾践七世孙驺摇别子“顾余侯”之后裔

  (三)满族一支改姓而成

  (四)锡伯族一支改姓而成

  (五)裕固族一支改姓而成

  姓氏之学起源非常古老,在今天仍然存世的中国最古老的先秦典籍中,就有专门记载上古贵族世系的文献《世本》。在《世本》《国语》《史记》和《山海经》里就记载了著名的古族“祝融八姓”之后裔有顾国,这应该是今天能够追溯的最早的顾氏历史了。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复原出早期顾氏的这一世系流变:

  这一古老世系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比如:近年出土的一系列战国楚简就记载了从颛顼、老童到陆终的祖先世系:掌管楚王室世系的屈原在著名的诗歌《离骚》里也自报家门,自称“帝高阳之苗裔”:东周部国青铜器郐妘鼎是郐国嫁女的陪嫁物,铭文也记录了部国公主姓妘,这些都与这一世系吻合。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这张图表里“顾”是放在“国族”而非“姓”一 栏里的。的确,当我们今天文雅地称某人“姓某氏”,或旧小说里干脆称已婚的妇女为“某氏”时,这个“姓氏”其实是“氏”而非“姓”“顾”国真正的“姓”是“己”(在古文字里写作“妀”)。但是在先秦姓是女子专用的,比如妲己、褒姒、孟姜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里的后一字才是姓。由于先秦时同姓群体分化尚不厉害,加之古人从经验出发认识到了近亲婚配的危害,相信“同姓相婚,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实行“同姓不婚”原则,甚至在纳妾时女方出身卑微而不知其姓时,也会通过占卜为其选定与男方不同的姓,可见姓对于女子的重要在于别婚姻。在这张表里,只有在顾国的女子婚配出嫁时才会关注到“妀”这个姓。

  “顾”实际上是“氏”--辨别贵族男子地位与宗族的徽号。先秦较为正式的一种男子称号是“氏+私名”,例如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正式的名字叫孔丘,其中“孔”是他所属宗族的氏(由他祖先的名而来),丘是他个人的名,因他的母亲曾向一座山丘祈祷怀孕而得名。他还有一个日常用的“字”叫“仲尼(父)”“仲”是排行第二,“尼”是他母亲所祈山丘的名字,“父”是男子名字的标志。字是贵族男子成年后所取的同辈间常用或尊长表示亲近的称呼。孔子是商朝后继宋国的贵族后裔,因此属于商人的子姓集团,但是必须注意: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提及他的子姓。如果当时有人称呼他为“子丘”,那么即使身为圣人孔子也多半会不知所措,要么把你看作未开化的野蛮人,要么以为你存心侮辱而勃然大怒。古代贵族极为重视姓名礼仪,甚至有君主呼臣名不当而遭臣子拒绝回答以示抗议的例子。因此,当今天的一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称周武王为“姬发”、姜太公为“姜尚”时,就只能当作“戏说”了。

  以上只是经过简化的一般情形,实际情况较之远为复杂,进而演化为专门之学,为贵族成员所必修。直到宋代,大学者郑还在其名著《通志》里专门列了“氏族略”一章,详述了命氏的几十种惯例,还极富远见地指出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男子称氏以别贵贱的原则,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优秀的人类学研究案例。

  这种繁复的姓氏制度在先秦等级社会体系下具有重要意义。假设一下,如果两个素昧平生的贵族路遇,互通名氏后,再根据对方的服饰、车马、仪仗,就可以很方便地判断出对方的身份、地位和所属家族,然后再据此决定双方交往时的先后尊卑、应对进退。也许以今天的价值观念来看,这样做似乎有点“势利”,但是这在古代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实际上这种观念在今天的外交场合讲究级别对等的原理中仍然有所保存,而后者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文明与国格的体现。   廓清了这些麻烦的典章制度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上述世系图表里只有己、妘、曹、芈是真正的姓。那么其余的董、彭、秃,董又与“国族”中的董重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古代随着人口增加,原有的从“女”的原始姓已不敷用,发展演化出众多的次生姓,其中有些就是早先的氏。此时的姓已经失去它原始的区分婚姻群体的作用,而逐渐演变为一个有着共同始祖认同的疏散文化传统群体的符号,但是实际起原始姓的作用的反而是原来的身份职业符号氏了。年复年、日复日,先秦的贵族等级社会消逝了,研究贵族姓氏的专门学问也衰败了,于是姓、氏两个原本含义截然不同的人身符号也最终混淆了,今天所见的中国姓氏文化也形成

  一般认为,姓氏的混同过程在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代大致完成为此,历史学家司马迁可没少受郑樵等后代专研姓氏学的学者的责备。魏晋以后,随着世族势力的强盛,姓氏之学又有所复兴,但那已经是后世官僚地主大族炫耀门第的一种手段,与先秦的世袭传统全不相干了。

  因此,根据上述原则判断,改姓的顾国应该是顾氏最早的来源了。

  夏朝末年,由于顾国支持夏,曾经遭受过商汤的沉重打击,《诗经 · 商颂 · 长发》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代的东方诸侯国中有顾国可能是夏代顾国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商朝重新册封,其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顾姓。殷墟甲骨卜辞在记载商代后期征伐强敌人(夷)方时曾经多次提及顾(写作雇)国(也可能是地名),其中一片说“王征人方,在雇(顾)”。由于人方在今天山东和苏北的沿海地区,顾国显然应该位于今天河南商文化核心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都记载这个顾国,地望在今天山东范县东近三十里的顾城,考虑到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哀公与齐侯、邾子在顾地会盟,齐、鲁、邾三国都位于今天山东地区,这一说法应该是有相当的可靠性的。因此,顾氏的最早发源地就是在今天山东省的范县境内。可惜的是这支顾氏在以后两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留下记载,可能发展不是很顺利。后来的顾姓,几乎没有认为自己是这支顾氏的后人了。

越王勾践苗裔   近一千年后,顾姓另一支出现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的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过极为灿烂的原始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作“良渚文化”的族群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今天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精美绘纹陶器、灵巧的工具,尤其是著名的玉器,其制作造型与构思如此之绝妙,以至于“巧夺天工”啦、“无与伦比”之类的赞美都显得苍白无力。据信他们还是我国最早的水稻种植者、丝织工艺师漆匠和杰出的航海家,并且开始已经步入文明的门槛。但是大约四千年前,可能由于自然灾变,这支文明随其主人神秘消失了:加上地缘劣势-中原居于各大文明区的十字路口,各种先进文化在这里竞争、交汇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气候相当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炎热潮湿,丛林河沼密布,不利开发,所以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一地区逐渐落后于中原。甚至到春秋战国,这一带相继兴起了强大的诸侯国吴、越、楚,尽管国力强盛,尤其是其剽悍善战的军队和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屡屡令中原各国丧胆,但惨烈的争霸战争过后,成为华夏族群以外文明进程较晚的越人诸部的家园。

  战国时期,在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就消灭了勾践后代的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其君统一直维系到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素,东瓯国变为素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记·孝惠本纪》(即汉惠帝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东海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

  顾余侯就是(南方)顾姓的始祖。

  现存某些顾氏家谱为了解决南北两支顾氏的起源不一致的矛盾,就将夏代时的顾国描绘成夏王少康的后代,认为其君诡就是夏桀时受命为顾伯、并为商汤伐灭者。但是由于历史记载中越王是夏王族的后裔,夏王室为姒姓,因此顾余侯的这支顾氏应该也是姒姓;而根据前文指出,顾国应该是己姓,两者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另外还有若干顾姓宗谱认为顾姓出现于西周初年,在周康王时册封越人的酋帅无飏,其后代因此得姓,可惜这一看法并没有多少可靠的史料依据。

  顾余侯在顾姓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北方顾姓虽然起源更早,早期历史也不乏辉煌,但是商周以后逐渐衰落,几乎没能留下什么历史记载。相比之下南方顾姓虽起于蛮夷,但是在汉代融入汉族以后,一直是江左(今天的江南)头号土著大姓,人才辈出、绵延至今。

手足支脉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种种原因,加入了顾姓族群。其中就有来自满族一支。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此外,锡伯族和裕固族都有改姓顾氏的现象。由于这两个兄弟民族缺乏文献记载,今天我们仅仅知道锡伯族为固尔佳氏所改,裕固族则出于本姓“顾勒都斯”,都是取第一个字谐音而改宗顾姓。

  这些兄弟民族的顾姓成员虽然得姓较晚,但是同样为顾姓的氏族历史谱写着精彩的篇章。

  以上只是叙述了顾姓来源的大概,此外还有因为种种原因由其他姓氏中途改姓顾氏等等情况是很难加以完全描述的。不过,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今天顾姓的子孙都拥有一部足以令其骄傲自豪的姓氏变迁史。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