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顾氏宗族文化——顾氏特色核心文化

74阅读
0评论
0点赞

一、顾氏特色的核心的文化

《中华姓氏谱(顾)》论顾氏宗族文化

  “顾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宗族传统。顾姓宗族文化比较有特色的,则包括了注重教育、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重视宗谱修订等,是一个文化极为昌盛的姓氏族群。”

  “这些特色的形成,是与顾氏世居江南,经艺传家的特点分不开的。秦汉以来,顾氏为江南世族,历代以修习儒家经典起家,形成了重视文化和学术的传统。六朝又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是难以捉摸和把握的。因此祖先的经验告诉顾氏后人,身处乱世最好的处世之道是:进,应忠义清廉以求显达;退,则顺应自然,或急流勇退,可得归隐。约束弟子不仅靠教育,还要靠家法族规:团结宗族应该重视宗谱,叙族谊,慎婚姻。”

  概括起来,顾氏特色的核心的顾氏文化,就是顾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历代精英身体力行所体现出的品质,这就是爱国、爱民族、护国安民、强国富民、重文兴教、敬老孝亲的鲜明的民族魂。

二、家乘谱牒

  谱牒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这一家族的发展、生息、繁衍荣衰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通史。

  顾氏家族的谱牒编修甚早。由于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确立,朝廷选官特重门第,官府为此专设谱局,主持修订百家谱。于是天下修谱之风大盛。以至“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顾氏作为吴郡四姓,自然对谱牒编修极为重视。《陈书·顾野王传》记载,顾野王曾作《顾氏谱传》10 卷,但该书已逸。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有《顾氏谱》《顾氏家谱》。南宋文学家汪藻著有《世说叙录》两卷,为《世说新语》中 26 个著名家族编修谱系,绍兴八年(1138年)刊行于世。《吴国吴郡顾氏谱》便是其书所编谱系之一。《顾氏谱》系汪藻根据《世说》和汉隋间 10 余部正史中顾氏资料编辑而成,首列世系图,绘列自顾雍以下世系,按行辈、血缘制表列出;次述顾氏族人的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系难以考明世系的顾氏别族。此书原印本藏于日本,传世极罕,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校本《世说新语》,将此书作为附录,影印出版。《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二》均引有《顾氏谱》的内容。隋唐以下,顾氏族人编修的族谱当不在少数,但保存下来的多为清代以来编纂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家谱目录》(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中心,1992 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收录的家谱中,顾姓家谱就有136 种之多。在这些家谱中只有1种为明本,其他皆为清代和民国版本,清朝79种,民国55种。与顾姓聚居江浙一带的事实相吻合,江浙一带的家谱量也最大,其中江苏谱有 77种,浙江谱有 35 种,上海有 12 种。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浙江《上虞西华顾氏族谱》十二卷,卷一姓系考、祖像,卷二谱序、诰命,卷三科举志、官籍志,卷四宗贤传、妇行传,卷五、六墓志铭、诗文,卷七徙居考、行第考,卷八至三十世系,卷三十一同源谱、考辨、传记,卷二十二附录。江苏《〔长洲〕重修唯亭顾氏家谱》十四卷,附三卷,卷一世系,卷二诰敕,卷三恩遇,卷四志书,卷五杂撰,卷六传文,卷七行略,卷八墓志,卷九艺文卷十政迹,卷十一园亭,卷十二祭文,卷十三祠字,卷十四墓图,附卷庄规。江苏无锡《顾氏大统宗谱》八十卷,卷一谱序、上古世系、先世传系、大宗统系,卷二受姓缘始、谱系考异、碑记、奏疏、传略、武陵小史汇编、墓志、议单,卷三像赞、诰敕,卷四至八十分载各分派世系、传略、墓志。

三、郡望堂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了36郡每郡下设若干县,因此“郡”是行政区划名称。“望”指家世显赫在当地有名望的姓氏大族。从历史上来说,“郡望”一般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的显贵世族。

  顾姓自顾余侯得姓之后,发展迅速,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到了南北朝梁朝,有一支顾姓在顾欢带领下迁居金华(今属浙江),又由金华迁居天台(今属浙江),发展成为强宗大族。由于顾姓主要发源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之后,又有顾姓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在该地迅速发展,武陵也因此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 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武陵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所居庭堂、宅院之名称往往就成为本支族人共同的徽号。堂号不仅书写于本支宅院厅堂、宗祖祠庙、族谱及日常用具之上,且对内外常以堂号代指本支派,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和精神纽带作用。

  堂号命名或以先世嘉言懿行,或以传统伦理规范,或以诫勉后人之格言箴词,或以祥瑞吉兆。不同宗族,各有特色。顾姓著名的堂号主要有两个:一是“三绝堂”,一是“会稽堂”。

  三绝堂 是为纪念顾凯之的专用堂号。顾凯之,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会稽堂 是以顾姓郡望为堂号,会稽是顾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顾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

  除此之外尚有赐书堂、惇叙堂、敦本堂、敦睦堂、格思堂、光启堂怀远堂、嘉德堂、经畬堂、醴陵堂、龙津堂、梅山堂、凝微堂、培根堂亲仁堂、绳武堂、天吉堂、文远堂、务本堂、香草堂、永茂堂、永思堂、永锡堂、佑敦堂、佑启堂、玉山堂、裕昆堂、源远堂、植嘉堂、重诰堂、追远堂等。

  与堂号密切相关的家族文化种类是堂联。堂联亦称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堂联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一般和本姓的名人有关,它一方面对祖上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对子孙予以激励。如:

  姿推三绝 扇藉一挥

  上联取东晋画家顾凯之之典。人称顾凯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下联取西晋末年江南士族首领顾荣之典。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起兵,企图割据江东,任顾荣为右将军、丹阳内史。他暗中与甘卓纪瞻等密谋起兵攻打陈敏,渡河至南岸。顾荣挥动白羽扇,士族奋勇直前,陈敏万余兵士溃不成军。后人因此命名该地为“羽渡”。时人并有诗云:“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藉顾丹阳。”

  传经耆硕 工画横波

  上联取清朝硕儒顾栋高之典。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在无锡召见顾栋高,加授他祭酒衔,并赐御书“传经耆硕”4 字予以表彰。下联取明代才女顾眉之典。顾眉(1619-1664),字眉生,一字眉庄,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后为崇祯进士龚鼎孳(字孝升)宠妾,改姓徐,号善财君、梅生,时称横波夫人。她才貌双全,精诗擅画,通晓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与以画兰著称的马守真难分伯仲。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工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古代女画家无论闺阁还是妓家,她们的画不为人所重,其原因之一是她们在创作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顾眉画兰能不袭前人之法,实属难得。

  虞部修文 东林讲学

  上联取唐代文学家顾云之典。大顺年间(890-891),顾云为太常博士,与羊昭业、陆希声、司空图、卢知献等分修宣宗、懿宗、僖宗三朝实录,书成之后,加授虞部员外郎。下联取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之典。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因违帝意,削籍里居,与弟允成修复东林书院。并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

  礼崇文伟 声蔚豫章

  上联取东汉顾综之典。顾综,字文伟,东汉吴郡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汉明帝(58-75 年在位)曾行三代之礼,引顾综为三老于辟雍(辟雍即帝王为贵胄子弟所开设的大学。《五经通义》说:“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下联取三国吴郡顾邵之典。顾邵任豫章太守期间,善长以德教化百姓,任职5年期间,郡内社会风气大变。

  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

  上联取东晋画家顾凯之之典。顾凯之,字长庚。下联取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顾璘之典。顾璘字华玉,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又增加宝应的朱应登,时称“四大家”。

  名兼三绝 学闻五经

  上联仍取东晋画家顾凯之之典。下联取南朝硕儒顾野王之典。顾野王幼年好学,博通经史,精于文字训诂,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字体,于梁大同九年写成《玉篇》30 卷,仿《说文解字》体例而有所改进。

  思远长寿两轮甲 宾阳算学第一家

  上联取梁代顾思远之典。据《南史·列传·梁宗室下》记载,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顾思远,因家境贫寒,112岁仍在部伍中服役。北徐州刺史萧映见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服役,觉得很奇怪,就召见了他。顾思远饭量很大,一人能吃两人的饭。和他谈论过去的事情,往往与传说不同,朝廷提拔他做散骑侍郎,并赏赐给他宅第,活到120岁去世。下联取清代学者顾陈之典。顾陈,号宾阳,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此联为顾炎武自题联。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的学问。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做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它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四、字辈排行

  所谓字辈谱,是指一代一代人按顺序取其中一字作为名字的标记。它单独使用时仅是一个排列序号,合而观之便成为寓意深刻的诗句或言。

  其中有对祖先功业的缅怀,有对儿孙进取的希望。字辈谱的意义还在于严格区分本房、本堂或本支的血统传承,故各族皆对此极为重视,精心编订后载入族谱,用作后世子孙命名的依据。后嗣修谱时,有时还加以续写增订。

安徽临泉鲖城镇顾氏字辈为:     同福临东江 宣原苏蓟昌

    宁河南广浙 台桂陕云漳

  谱中20 字分别表示全国各地地名,意谓顾氏分布之广泛,同为山西大同,宣为直隶宣府,宁为甘肃宁夏,台为台湾,福为福建,原为山西太原,河为河南,桂为广西,临为山东临清,苏为江苏,南为湖南,陕为陕西,东为山东,蓟为直隶蓟州,广为广东,云为云南,江为江宁,昌为南昌,浙为浙江,漳为漳州。

上海崇明顾氏字辈为:     维可志士天 弘基裕秉谦

    树炳培锡汉 永和昌世暗

  据顾炎武《顾氏谱系考》记载,自南宋顾庆之下,其家族字辈为:庆伯安荣观,真宽良珩暹,钦溱枞绍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顾廷瑞等修《顾氏家谱》记载江苏常州顾姓一支字辈为:

    明世泽万里 安国启贤良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
User
User
走进顾氏族谱的世界,您将深入了解顾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文章
63
动态
54
加入时间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