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顾政文公源头考
第四章顾政文公源头考
顾荣公以前世系的说明
政文公由粤人桂以来,其裔孙各系支修谱都说“我们是顾荣之裔。”根据《中华姓氏谱〈顾〉》说,顾荣就是西汉东瓯王安朱的 22 世孙。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越国传至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消灭了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的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变分封诸侯国为郡县。当时东瓯国传至安朱被迫臣服于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东瓯国王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
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记《孝惠本记》(即汉惠帝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其战功,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东瓯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称顾余,其后代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其子孙皆尊称摇为顾氏始祖。因此顾余侯的子孙就在富饶灵秀的太湖平原世代繁衍,从西汉开始,江南也就成为顾姓的真正老家了,顾姓也就逐渐成为东南一带著名的名门望族。
这一阶段顾姓宗族的大致世系传承,由安朱之后,传至摇、昭襄建,顾建有三子,长子省无后人;少子顾敖(有些族谱作顾教),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是在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因冤案巫蛊事件中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这支经子禄、多军至孙卯时,史书失去踪迹;次子顾贵一支经过翱、纶、龙、大成、邦而成为今天顾姓的正宗嫡系。
顾翱生有二子:长子顾经、次子顾纶。顾经其人其事无考:顾纶在汉宣帝时受政府诏举贤良(与先秦官职由贵族世袭不同,汉诏举贤良就是由地方官或官僚推荐当地有德能的贤人到政府里做官)并可能已经受任为官了。顾纶生有两子:长子龙、次子鲲。次子史事无考,长子龙(字时化)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 58 年)出任都尉一职。龙子大成(字集之)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受诏举贤良授光禄大夫一职。大成之子邦(字千里)因为通晓经典、品德端正,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前 26 年)官至大司马。
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出身南方大族顾氏的顾邦之子顾安(字静心)因平江淮功进东莱太守。从安朱到顾安已传至第十一世了。
汉宣帝时期顾安之子顾综(字文纬)出仕很长时间,老年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因其忠心有才干,特赐几杖,朝廷每每听取其意见。顾综有子顾林(字仲春)在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顾林子顾奉(字季鸿)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 年)出任颍川太守一职。顾奉子顾通(字道达)官任光禄勋,生逢汉末暗世,既难以有所作为,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心生退意,辞去了原任的闲职,归隐于家乡的聚坞山中,合家团聚,耕读度日,倒也其乐融融。顾通子嗣载于史乘的只有顾副一人。其身处浊世无心于功名富贵。当时大权在握的外戚兼执政大臣窦武为了与宦官集团作斗争,急于壮大私人势力,于是就征召在江南素负名望的顾氏成员顾融出任荆州刺史,由于荆州雄踞要冲,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顾融依然委婉拒绝,举家归隐于太湖洞庭山。顾融有子二人:顾向(字尊道)、顾淑(字以平)。
这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历史已经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汉末三国之际了。
顾向是一个饱学之士,而且精通当时人们所信从的卜权威。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都相信“卜以决疑”,即只有在经验与知识难以判断重要事物时才使用占卜决断疑问。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属于卜专书的《周易》就被最具人文色彩而且强烈反对迷信的儒家奉为六经之首。因此,具备这种艺术不仅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学养,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当时顾向精通此道,声名遍布江南一带。他出任过孙权的四任县令,政绩较好,因此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和尚书、屯田郎。顾向弟弟顾淑曾经出任过孙吴的西曹掾。
顾向有子两人:顾雍(字元叹)、顾徽(字子美)。顾淑(顾向弟)有一子顾悌(字子通)。
顾雍(公元168~243年)字元叹,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是当时吴郡(相当于今天的太湖流域一带)吴县(今苏州)人。顾年轻时跟著名学者蔡邕学习,勤奋好学,深受其师所赏识,并预言其今后必成大器。顾雍在儒家经艺和个人品德风度方面的修养都具有盛名,因此年方二十岁就被举荐为官,首任江南合肥长。合肥地处与北方军队对峙的前线,是吴的军事重镇,顾雍在此期间所显示的才能为孙权所赏识。孙权任会稽太守时,由于不能离开权力中枢,实际没有到任,就任顾雍为丞(助理)实际代理太守的职责。史称其治理会稽政绩斐然,“讨除寇贼,那界宁静吏民归服”(《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几年后顾雍也因功升任左司马。后又受命出任执掌司法大权的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并受封阳燧乡侯。黄武四年(公元 225 年),顾雍官迁太常、拜醴陵侯,并代替重臣张昭出任了丞相平尚书事,执掌国政,达到了古代士人事业的顶峰。当时在动荡的时局下,险恶的官场中,顾雍为相十九年之久,可见其才德之杰出。赤乌六年(公元 243年)顾雍病故于任上,享年76岁,孙权赐其谥号为肃侯,并拜其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以此纪念报答这位忠心能干的老臣。公正而论,孙吴能够以偏师弱旅占据江东与各方豪强相抗,与顾雍的辅佐及其所代表的包括顾姓在内的本地士族大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因如此,顾氏一门自顾雍开始,子孙人才辈出累至高官,家族也兴旺发达,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姓,至今依然。
顾雍有三子:顾邵、顾济和顾裕。
顾邵(字孝则),顾雍长子。其少年博览群书,交游广阔,声名远布与其舅名士陆绩齐名,史书称连东吴名相陆逊等“名皆亚焉”(即比起他还有所不如)。顾邵还出任过豫章太守,孙权兄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顾邵在任五年而逝,死后其职由子顾谭承袭。顾谭有三子:顾粹、顾承、顾禺。
顾济有二子:顾麓(失考)、顾野(字大同),后更名顾预。顾野早年跟随叔父学经艺,深受赞许,被认为是顾家的后起之秀,曾经做过建武校尉和文成将军。顾野有子顾显,字孟著,曾经当晋散骑常侍。
顾裕(又名顾穆,字季则),少有才学,曾经出任东吴宜都郡(今湖北宜都一带)太守,袭父爵为醴陵侯。有子顾荣。
顾荣,字彦先,其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丞相顾雍。其父顾裕当过宜都太守。顾荣秉承顾氏宗族的传统,生性聪颖,史称“神机朗”。弱冠之年就被征为吴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他一生担任职务较多,曾经先后当过郎中、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顾荣一生的最大功绩在于把江南这片土地完整地交给晋皇朝,作为后方基地。顾荣家乡的地方长官吴郡内史评价顾荣一生功绩道:“当初陈敏作乱,占据江东,纵容其族人党羽割地裂土,对抗朝廷。地方士庶受尽欺压。顾荣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置生死于度外,联结忠义心向朝廷,终于剿灭叛贼。他手无一兵,亦未费国家一钱,兵不血刃,人民安定,使江东财富民众得以尽归朝廷,国家也得以保全光复的基业。自古以来,功大不过如此!”实际上,幸亏顾荣为晋保全了江南的完整,才使司马王朝等南方政权又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江东民众也免去了被蛮夷铁蹄蹂躏的厄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的后来居上,与顾荣这位顾氏的杰出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顾氏子弟也以其才华报答了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朝廷也感念这位功臣,追赠顾荣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元帝登基后,终于追赠顾荣为公,并赐食邑。顾荣的事迹载于《晋书》本传。
永嘉六年(公元 312)顾荣终于任上。
顾荣有二子:长子顾毗,次子顾畸。顾毗因是长子,继其父之职为晋散骑侍郎,东晋第四个皇帝康帝时官居光禄卿。顾毗有一子,名悦之,字君叔。悦之有一子,名恺之。恺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人称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恺之详细事迹见于《晋书》本传。恺之有一子,名玄;玄子承贞,父子事迹皆不详。顾氏这一支后人失考。顾畸,字子复,为顾荣次子,晋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生有二子,分别名顾台、顾咨。顾台,字象三,曾经当过中书舍人,有子一人,名思远,字前图。顾思远是有名的寿星,梁朝天监年间已经112岁,做过朝散大夫,听说活到120岁才去世。顾咨,字询九,官至司隶校尉。有子二人,名叔隆、安申。叔隆之子顾汶时已经是唐初了,他做过唐的少府监,这一支传到其子顾衡时就史籍无载了。
二、顾政文上至顾荣世系情况调查的综合报告
政文公后裔由粤入桂后未统修过族谱,都是分系支修的。各系支第一次修谱约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修成后由于兵荒马乱,政文公上头世系谱牒散失。相隔一个世纪后,即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才第二次修谱,政文公上头世系不可得而记,只能把“我们是荣太祖(顾荣)之裔”的先祖遗嘱记入族谱,各系支族谱均记录了这句话,这是先祖留下来最珍贵的遗产。
(一)本次统修族谱为弄清政文公源头及其之前世系,欲补上过去各系支修谱不得已的最大缺漏,特派出以顾伟荣为领队的外出调查组。
1、2005年8月6日至8月21日赴上海、江苏调查。他们在上海、苏州图书馆和太仓、苏州档案馆查阅家谱 18 类 230 多卷、地方志 12 类48卷,还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他们走访了历史学家顾巨川、太仓档案局顾建新副局长、苏州市顾庆樾、光福镇顾雪康、铜坑顾家福。他们还走访了元和村(在当今的苏州市)。
这次赴上海、江苏调查,他们基本上查阅馆藏的所有顾姓家谱和有关地缘的地方志,均找不到政文公为政和子真公科举功名的记载,无法认定政文公上系属于哪一支,也就是无法弄清政文公父亲至顾荣这一段世系。
2、2006年3月17日至3月19日、2006年3月24日至3月26日分别赴桂林、北海调查。他们在桂林查了户籍,知道阳朔和兴安有顾氏,临桂没有顾氏,他们先赴阳朔县金宝乡蓝田村、高田镇界地村,走访了退休老师顾浩光及其宗亲顾厚仁,再赴兴安县湘漓镇,走访了老人顾国祥和供销社职工顾国龙,电话联系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顾云飞。
桂林调查后,他们又赴北海、合浦调查。他们先赴北海市再赴合浦沙江镇老头村、党江镇顾屋江(一江两岸都是姓顾的)勤礼村。他们走访了北海市接待办主任、迎宾馆总经理顾能通父子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一级作家、北部湾知名作家、北海市政协副主席顾文(又名顾乃峰)。他们赴桂林、北海两地调查的结论是:(一)阳朔顾氏是从湖南永州迁来的,兴安顾氏是从湖南醴陵县迁来的,与政文公支不是同一分支脉,(二)历史资料记载临桂两个进士顾涛、顾椿分别为嘉庆、道光进士,但临桂县志中无记载,也找不到其后人。(三)北海、合浦顾氏同出一脉都从江南迁闽南,清初又从闽南迁合浦,北海顾氏是从合浦迁去的。北海、合浦顾氏与政文公支不是同一分支脉。
(二)2007年12月8日至12月9日又派出以顾华飞为领队的外出调查组,赴武鸣调查。调查组原派三人,抵达武鸣后,荣顾南宁房地产武鸣分公司总经理顾炎受董事长顾家龙的委托,也参与调查。他们到达武鸣县后,立即赴城厢镇赖琶村渡头屯(队)(武鸣顾氏所在地),南宁市扶贫办副主任顾安家也特地赶回家乡,陪同调查。整个调查还得到了中共武鸣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黄国禄同志的支持、陪同、接待(安排食宿)渡头屯武陵堂也派出安家、汉昌(安家父亲)、有弟(安家叔叔)、安品安家兄)配合调查。
武陵堂现有人口 300余人,其始祖顾澄清,清康熙末年间因命案从原籍柳州赴梧州,充当水手。适逢官府封船开往武缘县(今武鸣县),至武缘时因抢救强渡落水的官员,令武缘县立碑赐渡,永撑武缘县渡头河渡船,故此入籍。
调查结论:1、武陵堂代表汉昌、有弟、安品三人共同认为:“至少在时间上,始祖顾登清祖籍来源,与北流市顾氏连接不上。”2、顾风勇认为:“渡头屯顾氏来源与廷祥房顾氏没有时间和来源上的连接联系;与政文公后裔各系也接不上。”顾华飞认为:“渡头屯武陵堂是否归属政文公后裔武陵堂仍要进一步调查取证。”
三、修谱委员会关于顾政文公源头及其上系的意见
(一)各系支所修族谱都说“我们是顾荣的后裔”,这是先祖的遗嘱其裔孙对顾政文的源头必以此为据。
(二)《中华姓氏谱(顾)》这样权威的姓氏书已说明顾摇为江南顾姓的始祖,是越王勾践后裔,顾雍是顾摇的裔孙,顾荣是顾雍之孙,我们当然就是顾雍裔孙,也是顾摇的裔孙,这段世系就算清楚了。
(三)顾政文上至顾荣的世系尚未查明,这是这次统修族谱中最遗憾的事。我们已用了大量人力、财力考察这段世系,可以说比各系支任何一次修谱的调查都细致得多,我们查阅资料之多,前无族人可比,证明我们已足够重视,也已尽了力,我们也承认,在这次统修族谱中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得不留给当代或后代有志者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