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顾氏宗族文化——其他宗族文化传统
归隐传统
顾氏虽然是江南的大姓,但是在六朝以后其实并没有政治特权,此后的地位,主要是靠其成员努力获得。加上历经王朝变换,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养成了一种政治有道就出仕、无道就退隐的宗族传统。从顾欢归隐天台到顾祖禹终身不仕等等,以及每朝都有的顾姓官员“乞骸骨”、要求致仕,可以看出顾氏身上都包含有一种浓厚的退隐心理。这种心态与顾氏多清廉之士、罕见被列入正史的《奸佞传》《酷吏传》是有关的。
古代士大夫阶级在历经沧桑后,离开喧嚣的都市和官场,到深山幽谷筑室居住,甚至亲自耕种,过一种简朴恬淡的生活。既是农业社会士大夫的一种文化“返祖”现象,又是不满社会现实,无力改变又不愿同流合污时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被史书记载的众多顾氏名人中相当多一部分是载于正史的《逸民传》或《隐逸传》里的。这种思想在《宋书·顾觊之传》收录的顾觊之命弟子所作《定命论》里表现得非常充分。他写道:“仲尼云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丘明又称天之所支不可坏,天之所坏不可支:卜商亦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轲则以不遇鲁侯为辞,斯则运命奇偶生数离合有自来矣。”意思是古代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贤人左丘明等,都很看重命运。虽然人应该自强,但是当命运的裁决真正来临时,人还是应该顺应,不可强求。此类言论,在各种正史和文集记载的顾姓人物中是很多见的。
门第婚姻
自魏晋以下,顾氏在江南地位很高,与陆、朱、张世代并称四大姓是门第很高的世族。世族与普遍的农工商的庶族地位差异较大,所以通婚不多,后来高门望族之间互为婚姻逐渐制度化,造成“士庶不婚”的习气。经学者研究发现,南朝高门王、谢两姓,女子为皇后、男子娶公主成为惯例,这两姓与皇室结亲者有十人之多。顾氏也基本如此,查考各类史书,顾姓后人与其他三姓缔结婚姻尤多,比如顾谦就是晋平原内史陆机的姐夫,如此已经形成惯例。
南齐永明年间,世族王源与有钱的庶族满璋之通婚,就受到名士沈约的弹劾。沈约为此写了一篇《奏弹王源》书,大意是:“听说东海王源嫁女于富阳满氏。王源虽然人品庸陋,但却是贵种,其祖先地位崇高。他与满氏名为结亲,实际是求财。这种做法玷辱世族,实在过分。满家族来路不明……我等参议,奏请朝廷免去王源官职,锢终身不得录用。”当时的文献里也充满了“男婚女嫁,皆得胜流,当世以为荣宠之极”“家矜谱系,推门第,品次甲乙。非大族类,即富贵不通婚姻”等等言论,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历史地看待这种现象就会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合理之处。
与现代社会不同,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男女之间一般也没有自由交往的可能,因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几乎是唯一的正规缔结婚姻的途径。由于古代婚姻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宗族延续,也关系到家族利益、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复杂因素。门第对应,虽然不能保证夫妻的幸福,但是却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子女后代的地位、双方亲属的平等关系以及男女志趣、教养和生活习惯的接近。正因如此,虽然历经千载,但是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已成传统。当然,古人的门当户对也是考虑综合因素的,主要是指社会地位与文化素养,比如穷书生与富家小姐结婚,是不会有人反对的。所以也不可机械地理解为官职级别与财富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