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政文公家族祖祠对联警句 碑文及故事传说
对联和碑文都源远流长。
对联,又叫楹联,也叫门联。《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窟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黄帝之时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到了南朝,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唐朝李世民之时,门神左神茶、右郁垒已被秦琼和尉迟恭换上了。相传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号,以告群臣。秦叔宝请与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形象,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习为门神。
穷人大众没有大门悬门神,就用板札挂门神,既然桃人避鬼,挂门神就用桃木板了。所以,古代对联就叫做“桃符”或“桃板”。桃符也好,桃板也好,都是用以驱鬼的。在桃板上画上秦琼、尉迟恭的形象,用者多了,画像不易,有的户就干脆以名代像,把秦琼、尉迟恭的大名写在桃板上,悬大门口两旁,这就初具对联的形式了。后来又有人觉得写名字不如写点喜庆的话为好,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这个发明家的代表就是略有文学才华的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在岁除,他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余庆”乃吕余庆知成都府),(“长春乃圣节名也。)孟昶在位是公元九三五年至九六五年,由此可见,此时已有了对联。
到了明朝,对联和门神、神符分工了,门神或挂门或入神龛,专管守卫;神符带在身上,专管驱邪;对联不再在门上,或贴门口的两侧,或升堂入室了,用途广阔,用在祖祠的叫祠联,用在厅堂的叫厅联或堂联,用在龛廟叫龛联或廟联等等。
碑文在古代是有碑无文的。贾氏在《仪礼·士婚礼》中注云:“宫廟皆有碑,以识日影,以知早晚。”郑玄在《聘礼》中注云:“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判阴阳也。”这说明宫馆中的碑没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计时间的。《礼记·祭文》中说:“既入廟门,丽于碑。”“丽于碑”就是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先拴在碑上,然后杀以血祭。可见宗廟的碑也不刻文字的,只是用来拴祭祀用的牛羊的。段氏在《说文解字注》引汉人注解说:“丰碑,砍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辞绕。”《丧大记》中注说:“树碑于塘前,以佛绕之,用辘护下棺也。”由此可知,墓上的碑原是木头柱子,凿有窟窿,以便穿装辘节,下棺时绞动辘护,使棺椁平稳地落入墓室。用来下棺的木碑,后来逐渐改用石柱的。保存下来的许多石碑上凿有窟窿,就是贯穿绳索装辘转下棺的遗迹。
宫廟中的测影碑,宗廟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原始的墓碑),原来都不刻碑文,使用价值不大。后来有人刻上一些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碑文。原先歌功颂德都铸在铭、钟、鼎上,藏于宗廟。风气一开,效法的人多了,铜铁既不易得,铸刻又很困难,于是渐渐地以石代“金”了,形成碑刻。
这种刻了文字的碑,秦始皇时称“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视郡县,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登邹峰山(在山东邹县),登泰山……都刻石颂德,叫“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
自汉朝以后,凡刻石就叫做碑。刻在碑上的文字叫做碑文。树碑是为了刻文,有碑必有文,逐渐形成了文与碑合二而一,说到碑,就是指碑文。后来刻碑的习俗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人人可碑,事事可碑,故有宫室之碑,山川之碑,城池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神廟之碑,家廟之碑,风土之碑,功德之碑,寺观之碑,墓道之碑,托物之碑。这使中国的名胜古迹,有了一个独特的民族特色——碑林(碑石林立)。
选登各系支祖祠简况、对联、碑文及传说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