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传记——科学家(顾震潮)
顾震潮
顾震潮(1920-1976),中国气象学家。1920年9月19日生于上海,1976年3月27日卒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7年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为气象系研究生。1950年回国后,历任中央气象局(见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气象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和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20世纪50年代初,顾震潮在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任职期间,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业务骨干,为开展中国天气预报业务做出了贡献。他和叶笃正合作,从动力和热力作用两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获得了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50年代中期,他从事数值预报模式和计算方法的研究,论证了数值天气预报中“初值问题”和“历史演变”的等价性。60年代初,主持了云雾降水观测仪器的研制、中国云和降水微结构及宏观特征的高山和飞机观测,以及云和降水物理的理论研究。他(和周秀骥等合作)首次提出暖云降水形成的起伏理论,为在中国建立云雾降水物理的研究作出了贡献。1964年在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工作中荣立一等功。顾震潮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近百篇,主要著作有:《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1956,和叶笃正合作)、《天气数值预报中过去资料的使用问题》(1958)、《云雾降水物理基础》(1980)等。 顾震潮(1920-197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我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爆发。开创了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原子弹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我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科学。著有《云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