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传记——科学家(顾逸东)
顾逸东
顾逸东,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9月生于江苏淮安。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总体和专业技术工作。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系统,解决了气球设计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我国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开拓了系留气球等应用气球技术领域。在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作中,领导建成了适应多任务的空间应用技术体系;提出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思路,主持制定了有效载荷研制技术流程和规范,通过地面和搭载实验、航空校飞、系统联试、全程演练等有效途径,保证了各项科学和应用有效载荷测试验证的完备性;严格把关,保证了方案合理性、系统可靠性和任务成功。
顾逸东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我国高空科学气球,在气球设计研制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研制和发放成功系统化的高空气球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领导建成了我国高空气球系统,组织指挥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促进了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的发展,是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94年4月起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99年4月兼任总指挥。他在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领导应用系统高质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飞船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他采用有特色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模式整合分散的空间任务,领导建成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系统设计仿真平台、有效载荷公用设备、集成仿真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中心等,解决了与飞船和测控通信系统接口统一和载荷测试充分性问题,开辟了多学科共同利用载人航天器开展应用的技术途径,成为航天多应用任务系统集成的成功范例。
提出并实践了工程技术与科学和应用结合的新思路,在坚持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阶段的同时,将科学与应用研究,科学搭载试验、科学样品与设备匹配试验、科学实验全过程演练、同步天地对比科学实验,对地观测设备航空校飞和在轨地面配合试验等列入工程研制流程,促进了科学研究与载荷研制的紧密结合,并将用户需求、工程研制、验证试验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显著提升了空间科学、应用研究和有效载荷研制水平。
建立了应用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将不同类型工作纳入严格统一的航天工程轨道;全面主持应用系统的研制、试验、测试发射和在轨运行;决策解决了研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使人事部空间应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取得显著进步。
顾逸东是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领域的优秀帅才,他成功地在科学与工程之间架起了桥梁,在航天航空系统工程的航天应用系统和气球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