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传记——政治人物(顾 荣)
顾 荣
顾 荣,字彦先,其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丞相顾雍,父亲当过宜都(治今湖北宜都)太守。顾荣秉承顾氏宗族的传统,生性聪颖,史称“神机朗悟”。弱冠之年就被征为吴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晋灭吴之役后,搜罗吴地人才,顾荣与陆机兄弟一同入洛阳,被时人称为“三俊”。他一生担任职务较多,曾经先后当过郎中、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当时正逢西晋八王之乱,皇帝弱智无力治理朝政,八个藩王就趁机先后作乱。而且西晋灭吴后,江南世族被北方世族视为亡国之余受到歧视和监视,所以对当时南渡避难的北方贵族多有顾虑、颇存戒心。在动荡的时局下,主管司法的廷尉顾荣秉公依法而断,保全了很多无辜受牵连者。
顾荣虽身为世族,却并无世俗之见。他曾经在一次与同僚的宴享时胸襟宽大地饶恕了一名仆役无礼。后来因为政局反复顾荣险遭处死,幸运的是当时负责行刑的督军将领竟然是当初被宽恕的仆役,此人感顾荣之恩就多方努力,最后使顾荣获得了释放。
随后,齐王司马囧控制朝廷。齐王久闻顾荣之名,就征召他为大司马主簿。顾眼见齐王跋扈、朝纲败坏,知道齐王必不能长久,为求避祸,只能终日酗酒佯醉不理政务。齐王集团以为顾荣是嫌官小,故就提升他为中书侍郎。然而顾荣一如往昔,与酒为伍,终日醺醺然,不过心中却非常清醒。他在给好友的书信中说:“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痛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朝廷讨伐司马冏,顾荣就参与其中,终于消灭了齐王集团,顾荣也因功受封赏。
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八王之乱愈演愈烈,长沙王、成都王等相继为乱,晋惠帝被迫出逃,顾荣以侍中身份陪伴左右。因为洛阳被占据,皇帝只能西迁长安,顾荣又升为散骑常侍。这些都是散职并无实权,此时连皇帝本人也是徒有虚名了。眼见晋在北方已经难以有所作为,顾荣决定返还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
这时最后一位起兵的东海王司马越聚兵徐州,在他的逼迫下顾荣又被征召为祭酒随军。此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大军南下,西晋苦苦抵挡实际上江南成为唯一的后方:但是南方各族人民反抗也很激烈,义阳蛮首领石冰起兵占据扬州(管辖今天江苏南部南京一带),而广陵郡寒族地主晋的广陵相陈敏见有机可乘,借平叛为名,也起兵驱逐官员占据了东南地区,拥兵割据,使江南一带烽火顿起。虽然与西晋朝廷不无矛盾,不过江南士人仍然忠于晋朝,他们也明白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敌北方蛮夷铁骑,所以决定助晋稳定后方。
顾荣为了给当时已经濒于覆灭的晋王朝留下一块根据地,就决定消灭陈敏。顾荣就利用陈敏称霸江东的心理劝陈敏任用江南地方的士人集团同时又暗地里游说陈敏最信任的部将甘卓起兵,反击陈敏的叛军。在平叛开始后,顾荣撤走了江上的舟船并烧毁了桥梁,陈敏在江北发兵数万因此无法回军渡河。叛乱本来就不得人心,加上退兵无望,叛军顿时发生哗变,陈敏之乱于是就平息了。因为顾荣以智谋取胜,所以被史书称赞为“挥以羽扇,其众溃散”。事后,顾荣返乡,仍然被朝廷委以侍中之衔。这次战役意义十分重大,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已成燎原之势,晋的部分力量被迫向南迁徙,以求生存,西晋灭亡后江东就成为晋王朝的大本营。不过因为晋统治阶层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权势集团,初到江南没有任何基础,而江南世族大姓对于这些北方的外来者的定居是否会损害自己利益持观望怀疑态度,各族又以顾姓为首,所以顾氏的取舍将会对立足未稳的东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顾荣为首的顾氏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正处于生存危机之中的晋王朝。
此时,司马睿出镇江东,他就是接下来的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久闻顾荣功绩和忠诚,所以就以顾荣为军司加常侍,常伴左右,顾荣因而威望愈重。顾荣也利用这种信任,不断提醒司马睿不可因私废公,应该任用贤良士人。
永嘉六年(公元 312 年),顾荣卒于任上。司马亲临哭丧尽哀,欲表赠顾荣以嘉慰其生前功绩,但碍于朝廷惯例没有开疆拓土重大战功者不得受封公侯,时人深为惋惜。顾荣家乡的地方长官吴郡内史评价顾荣一生功绩道:“当初陈敏作乱,占据江东,纵容其族人党羽割地裂土,对抗朝廷。地方士庶受尽欺压。顾荣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置生死于度外,联结忠义心向朝廷,终于剿灭叛贼。他手无一兵,亦未费国家一钱,兵不血刃、人民安定,使江东财富民众得以尽归朝廷,国家也得以保全光复的基业。自古以来,功大不过如此!”幸亏顾荣为晋保全了江南的完整,才使司马王朝等南方政权又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江东民众也免去了被蛮夷铁骑蹂躏的厄运。从这个意义讲,江南的后来居上,与顾荣这位顾氏的杰出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顾氏子弟也以其才华报答了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朝廷也感念这位功臣,追赠顾荣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晋元帝登基后,终于追赠顾荣为公,并赐食邑。顾荣的事迹载于《晋书》本传。
顾荣生平简朴无华,唯一喜好是听琴。他死后家人置琴于其灵堂之上,其生前好友张翰来吊唁。见此情景,抚今追昔,不禁痛哭。哭罢上床抚琴,弹奏一曲。曲罢人离,在场者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