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传记——政治人物(顾 众)

60阅读
0评论
0点赞

顾 众

  顾 众,字长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交州刺史顾秘之子,骠骑将军顾崇的族弟。其父顾秘,在西晋末年时被江南世族推举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成为江南一带的地方军事长官。因伯父早死,顾众服侍伯母至孝。光禄大夫朱诞非常赏识他,举荐其出仕。晋元帝司马睿出任镇东将军时,征召顾众为参军。因为讨伐华铁叛乱,顾众受封为东乡侯。此时,天下形势已经大乱,各地有实力的原晋官员纷纷画地为牢割据一方。顾众为人十分廉洁,当时正逢战乱,顾众受战火所困,连续六年漂泊在外,始得还乡。因为顾众的父亲顾秘曾经任职吴兴且深孚众望,为救助顾众,父亲当年的部属故友纷纷解相助,凑集了两百万钱资助顾众,但他却一无所取。

  东晋建立后,顾众受拜为驸马都尉、后又转为尚书郎。此时中权势最盛的大臣当数王敦。王敦是门第极高的太原王氏后人,而且职任大将军,掌军政大权:其权势炙手以至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王敦很看重顾众,先后保举他出任从事中郎、南康太守、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但是顾众却预见到王敦居心叵测,从不曲意巴结。王不久兵败,顾众出任太子中庶子、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随后苏竣又举兵造反,朝廷出兵征讨失败。顾众就返乡图变,他集合自己的宗族亲属并多方联络忠于朝廷的各路人马,举兵讨逆,击败了苏竣的军队。但是叛军援军赶到,在无锡等地击破了义军多路人马,虽然顾众一路获胜,但是剿灭叛军的最好时机已经失去了。在忠于朝廷的会稽内史王舒等的一致推荐下,顾众成为义军统帅号五郡大都督,奋勇主战,随后就集合宗族武装和各路军马四千进袭叛军,将叛军击退至曲阿(今丹阳附近)并击杀了叛军任命的吴令率军收复了吴。叛军随即发动反击,希望像上次那样再次得逞,但是义军在顾众指挥下打退了他们的最后反扑,为最终平叛作出贡献。

  战事结束后,朝廷论功行赏,顾众和义军的另外一位主要将领蔡谟相互谦让,深为时人赞叹。顾众因功受封为鄱阳县伯、南平军司,不久又拜丹阳尹、本国大中正,受侍中转尚书;晋成帝咸康末年转任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不过顾众生性至孝,因为家中母亲年高去世,所以坚辞不受,丁忧回乡。晋穆帝即位(公元345年),何充执掌国政,朝廷降旨重新任命顾众为领军。当时朝内执政的何充和武陵王不和,顾众深孚众望,所以从中调停,使他们消释前嫌。六朝普遍好佛,何充更是为礼佛花费浩大,顾众每每从旁劝告。一次他与何充一起载经人佛寺,顾众至门即止,何充力邀他人内,但是顾众对于崇佛过度、耗费民力深不以为然,所以坚决不认。何充虽与顾众政见多不同,但尊重顾众为国家忠臣宿老,所以也不敢勉强。

  此时的顾众年事已高,无心宦海,就按惯例上书朝廷“乞骸骨”,就是要求退休。朝廷仍然倚重他,不仅否决了他的要求,还升他为尚书仆射。永和二年(公元 346年),顾众去世,活到73岁,被朝廷追赠为光禄大夫,谥号为“靖”。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