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传记——政治人物(顾 和)

48阅读
0评论
0点赞

顾 和

  顾 和,字君孝,顾众同族后辈子侄。其曾祖父顾容是三国吴的荆州刺史,祖父顾相是临海太守。 顾和二岁丧父,童年时就有好名声,他的同族叔父顾荣曾经向别人夸口,说他是“吾家麒麟”,预言“兴吾宗者必此子也”。当时顾氏族内掌管家族事务的宗人顾球也是声名很盛的士人,顾荣却告诫他说,“你必须努力进步,君孝已经超过你了”。《晋书》有赞誉:“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王导当时是执政宰辅,有一次派八部从事到各部门办理公务,顾和随往,回来时几位从事都议论各部得失,只有顾和没有作声。王导惊异,问他有没有听说什么?顾和回答,“您执掌国政,纵使网漏吞舟,也不可以根据传闻决定政务”,王导深以为然。不久,逢东海王挑选能吏,顾和被选任为主簿,成为东海王的高级助手。永昌初年出任为司徒左曹掾:太宁初年(公元 323 年)王请顾和做他的主,加太子舍人、车骑参军、护军长史;等王导主政扬州时又成为王导的别驾。各任上司的一致称赞(由于这些上司多为晋重臣)自然为顾和日后的仕途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本,顾和就这样一直做到散骑侍郎、尚书、吏部司空;并被都鉴请为长史、领晋陵太守。

  咸康年间(公元335~342 年),顾和官拜御史中丞,负责纠察百官。尚书左丞戴抗贪污金钱达百万,顾和据实参奏,朝廷于是依法惩处了贪党,此举使“百僚惮之”。由此可见顾和的政治品性。

  顾和在监督统治者行为时,非常尽职。一次皇帝为了感激自己以前的保姆,就想用朝廷嘉奖功臣的办法来奖励她,朝臣一片惟惟,只有顾和据理反对,认为私恩不可替代国法,认为君主举动将为天下垂范:还用汉灵帝使其乳母为封君以至朝政混乱的例子来规劝。皇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顾和先后任职为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和尚书仆射,此时顾和在朝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已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臣。

  顾和秉承顾氏传统,不贪恋权贵,在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之后,以母亲侍养要求告老还乡。当朝廷下令要求他即刻复职时,顾和诉说,夺情是在国家危难时用于特别有才干的贤臣的不得已之举,自己平时履行公务就已经吃力,感到才干不足以胜任,更何况现在母亲新丧,自己心情迷乱悲伤,如果复职上任一定会有负皇帝朝廷的重托。坚决不去复职。他丧期满复职就遇棘手之案:南中郎将谢尚因故杀死属官陈干,有关司法认为谢尚有罪。案子上报到顾和手里,顾和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向朝廷汇报说:“谢尚初奏报陈干轻罪,但因为自首且逢国家大赦已经免死:后又报称陈干不法当死并行刑。陈干一案并非触犯军法应由州郡审理,都督无权处置,可是谢尚却私逞威虐,危害国法理应受惩处。”由于谢尚是皇太后舅,而且汝南王和江夏公都卷入其中。顾和并没有因为皇亲国戚就姑息,续奏朝廷,认为这两人身居高位,不思报国,反而破坏礼仪,应加以贬黯。皇帝接受了他的奏请,这就大大地震慑了这些目无法纪的权贵们。

  顾和身居高位多年,不媚上不欺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因为身染重病,被迫辞职告退,带着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的崇高头衔回到家乡,不久就病故了,终年64岁。死后被朝廷追赠侍中司空衔,并赐谥号为穆。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