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传记——政治人物(顾凯之)
顾凯之
顾凯之,字伟仁,南朝宋时吴郡吴人。高祖顾谦(字公让),是晋平原内史陆机的姐夫:祖顾崇官居大司农:父顾黄老曾经做过司徒左西掾。是顾容一支的嫡系传人。
顾凯之早年从州郡长官的属员做起,曾经当过一些重要官员的助理一直做到衡阳王刘义季的右军主簿、尚书都官郎和护军司马。当时正逢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他与另外一个权势显赫的权贵殷景仁有矛盾,顾凯之不想参与其中,所以就借口脚有毛病辞官回家。到了家里,每天晚上就在床上练脚,家人感到奇怪,哪里料到他别有深意。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废,朝内官员多因为党争关系受牵连,顾凯之却升为山阴令。
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当时南方的大都会,人口有三万户,事务忙,前任的几位长官日理万机尚且难以治理,顾凯之却反其道而行之,削繁就简,很快就治理得井井有条。卸任后又出任了扬州治中从事使,广陵王等宗室诸王的高级助理和尚书吏部郎等职,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大臣。此后,朝廷因为宗室镇将的争斗陷于内乱,君权更迭,时局极其混乱,朝内大臣多离职逃跑,只有顾凯之等少数人坚守职责。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宋文帝时期,顾凯之出任义阳王长史行会稽事、右将军领本邑的中正,不久又出任相州刺史,成为地方长官,治理相州政绩斐然。
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7 年),顾凯之升任吏部尚书。几年以后顾凯之又出任家乡吴郡的太守。当时皇帝信任戴法兴,的权势也很大很多同僚都奉承他以图私利,顾凯之却不愿低声下气。左光禄大夫蔡兴宗与顾凯之私交很好,就劝他不要过于严峻古板,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后来孝武帝去世,明帝即位,戴法兴荐举顾凯之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泰始初年(公元 465 年),宋发生内乱,史称“四方同反”。顾凯之为避祸寄居寻阳,寻阳王借机起事,希望结纳人才,顾凯之显然是个好目标,所以就委以高官显爵。顾凯之婉言谢绝,说:“按礼法,人过六十就不能参与戎事,因为筋骨已衰,更何况我年近八十,余寿无几,不如守候家中等待命运的裁决。”寻阳王见他意志如此坚定,只好作罢。叛乱平定后,朝廷对这位忠心的老臣再次嘉奖,任命为左将军、吴郡太守加散骑常侍。泰始二年,他又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因为相州地处河北,此时是北魏辖地,所以应该是个虚衔,是朝廷对这位老臣的奖励。次年,顾凯之去世了,时年 76 岁。死后被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等衔,谥号简子。顾凯之约束家人很严。其子顾绰非常有钱,经常放贷,因此乡里世庶很多人都欠他的钱。顾凯之起初一再劝禁,但是收效甚微。设计使顾绰交出了别人欠他的账单,当即烧毁,还放话乡里谁欠了顾家老三的账,都不用归还,顾绰虽为此懊丧不已,但是却得到了很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