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传记——政治人物(顾 佐)

64阅读
0评论
0点赞

顾 佐

  顾 佐,字礼卿,太康(今河南太康)人。建文二年(公元 1400 年)考取的进士。顾佐最早当过庄浪(今甘肃庄浪县附近)知县。上任伊始正逢端阳节,守将召集军官射箭,他以为顾佐是文官,想为难他,就让顾佐也参加射箭。结果顾佐持弓发箭一发中的,守将不由得大服。

  永乐初年(公元 1403 年),顾佐当了御史。永乐七年(公元 1409年),明成祖在北京下令让吏部选御史中有才干的人跟随自己同行,顾佐被选中。顾佐先后还奉命招纳庆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负责督采四川的木材,又跟随明成祖北征蒙古,巡视关隘。因为顾佐办事有效率,不久就升迁做了江西按察副使,再改授为应天尹,也就是南京地方长官。他的性格刚直不挠,属员和民众都很敬服,甚至被比做包公。成祖后来迁都北京改任顺天府尹。因为他过于刚正,很多权贵都畏惧他的威严,所以借机将他升任为按察使出镇贵州。一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召回委任为通政使。

  宣德三年(公元 1428年),都御史刘观因贪污被废黜,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看到顾佐公正廉明有威望,各任职官都很有成绩,就举荐他为首都的地方长官。顾佐的治理一如既往,使地方政清弊革。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将他擢升右都御史,并多次嘉奖。明代典制,御史监察百官,而顾佐的职务是监察其他御史是否称职,如果御史有缺额,还要负责送报吏部以便补选,可见信任之深。顾佐一开始履行使命,就上奏报请罢黜严、杨居正等二十人,将他们谪发辽东各卫当吏员;另一方面举荐进士邓、国子生程富等四十余人,认为他们可以担当御史重任。皇帝基本采纳了他的意见,对于那些怀恨顾佐正直的贪官污吏,皇帝也加以处罚。后来皇帝北巡,命令顾佐与尚书张本等官员居守北京,处理国政,并赐予诏书,让他约束诸御史。因此宣德年间的吏治在明代是比较清明的。

  一年多以后,有一些被顾佐处罚过的属下官员报称顾佐收受下属贿金,然后免除了他们的义务让他们回家去了。皇帝有些疑惑了,就私下里问重臣杨士奇说:“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朝内的官员俸禄极少,平时的车马薪资都仰仗属下,所以遣散一半冗员让其出资免除劳役,这些人也因此可以回家耕田,官员得到一些资助,大臣都这样做,我也一样,已经形成惯例了。先知道这些,所以增加了官员的禄。”皇帝不由感叹大臣竟然贫困如此!因而警告了诉者。杨士奇劝道:“陛下请不要为小事烦恼。”皇帝于是就将别人投诉顾佐的状子交给他说:“由你自己处理吧。顾佐顿首谢罪。回去后,顾佐召见那个属员,说:“皇上命我处罚你。我不想这么做。只要你改正,原谅你。”皇帝听说后更加欢喜了,一再夸奖顾佐得大体。后来又有人告顾佐不理冤诉。皇帝越发信任顾佐,说:“这一定是重囚教他们这么说的。”于是就命令司法机关会审,一问果然是千户臧清杀死无辜者三人,罪当处死,就叫人诬害顾佐。皇帝感叹:“不杀臧清,顾佐就不能行使法律。”就依法处死了罪犯。

  宣德八年秋天,顾佐有病,请求告老,朝廷没有同意。只是让南京右都御史熊概暂时代理顾佐职务。一年后熊概病故,顾佐也已经病倒很久皇帝很怜惜他,命令他免去上朝但是继续履行职责。

  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顾佐终于得到批准,致仕还乡了。皇帝嘉勉顾佐的服务,命令户部免除他一家的各种义务。正统十一年九月,顾佐去世了。顾佐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品行清正,性格刚毅。每天早晨上朝,同僚都敬畏他。进内宫值班时,顾佐一人独处于小夹室,除非议政不和别人同坐,以免和同僚过于友好而妨碍执行他监察官的公务,以至于被同事戏称为“顾独坐”。但是正因为顾佐的这种看似不近情理,使各级官员都能够较好地行使职责,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明朝初期的政治清明,与顾佐有很大关系。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发言...
发表评论